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香蕉的价值 | 第11页 |
·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及发病症状 | 第11-13页 |
·香蕉枯萎病侵染源 | 第11-12页 |
·香蕉枯萎病发病症状 | 第12-13页 |
·香蕉枯萎病的传播方式、分布及危害 | 第13-15页 |
·香蕉枯萎病的传播方式 | 第13页 |
·香蕉枯萎病的分布 | 第13-14页 |
·香蕉枯萎病的危害 | 第14-15页 |
·香蕉枯萎病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病原菌与侵染机理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香蕉枯萎病抗病与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检疫防控措施 | 第17页 |
·化学防治 | 第17-18页 |
·生物防治 | 第18-19页 |
·抗病育种 | 第19-20页 |
·几丁质酶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几丁质酶分类、分布及结构 | 第20-21页 |
·几丁质酶的功能 | 第21页 |
·几丁质酶促进剂、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几丁质酶在抗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材料、试剂、仪器 | 第25页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菌种 | 第25页 |
·化学药品及生化制剂 | 第25页 |
·培养基 | 第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3 方法 | 第25-36页 |
·植株水培培养 | 第25-26页 |
·菌的培养和收集 | 第26页 |
·血球计数板计数 | 第26页 |
·香蕉根系侵染 | 第26页 |
·切片 | 第26-27页 |
·显微观察 | 第27页 |
·取材和冻样 | 第27页 |
·香蕉根系总RNA提取 | 第27-29页 |
·半定量RT-PCR | 第29-34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9页 |
·RT-PCR的引物设计 | 第29-32页 |
·RT-PCR的反应体系 | 第32页 |
·RT-PCR的反应程序 | 第32-34页 |
·退火温度确定 | 第32页 |
·循环数确定 | 第32-34页 |
·香蕉根系针对几丁质酶抑制剂、促进剂的处理 | 第34-35页 |
·茶碱处理 | 第34-35页 |
·水杨酸处理 | 第35页 |
·对照处理 | 第35页 |
·抑制剂、促进剂处理基因表达分析 | 第35页 |
·抑制剂、促进剂处理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胶体几丁质的制备 | 第35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35-36页 |
·标准N-乙酸氨基葡萄糖的测定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6页 |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36页 |
4 结果 | 第36-55页 |
·供试菌种菌落、孢子、菌丝体观察 | 第36-38页 |
·FOC4-GFP侵染水培香蕉苗根系病程 | 第38-40页 |
·FOC4-GFP侵染水培香蕉苗根系各阶段显微镜观察 | 第38-40页 |
·侵染前期 | 第38页 |
·侵染中期 | 第38-39页 |
·侵染后期 | 第39-40页 |
·FOC4-GFP侵染水培香蕉苗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 第40-42页 |
·香蕉中目的基因的半定量RT-PCR | 第42-53页 |
·香蕉根系总RNA的质量 | 第42-43页 |
·上调表达的基因 | 第43-44页 |
·下调表达的基因 | 第44-50页 |
·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的基因 | 第50-51页 |
·相对表达量变化无明显规律的基因 | 第51-53页 |
·香蕉根系水杨酸、茶碱处理 | 第53-55页 |
·香蕉根系水杨酸、茶碱处理外部形态观察 | 第53-54页 |
·香蕉根系水杨酸、茶碱处理RT-PCR | 第54页 |
·香蕉根系水杨酸、茶碱处理几丁质酶活性 | 第54-55页 |
5 讨论 | 第55-59页 |
·转绿色荧光蛋白(GFP)的FOC4继代及侵染致病性分析 | 第55页 |
·香蕉枯萎病侵染病程 | 第55-56页 |
·病程相关基因的鉴定分析 | 第56-59页 |
·上调表达的基因 | 第57-58页 |
·下调表达的基因 | 第58页 |
·表达无明显规律的基因 | 第58-59页 |
·水杨酸、茶碱处理RT-PCR及几丁质酶活性分析 | 第59页 |
6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缩写词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