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清官的分类和定义 | 第8-13页 |
(一) 清官的定义 | 第8-9页 |
1、“官”的语源与定义 | 第8页 |
2、“清官”的语源与定义 | 第8-9页 |
(二) 清官的分类 | 第9-11页 |
1、历史上真实的清官 | 第9-10页 |
2、古代小说、戏剧中的清官 | 第10-11页 |
(三) 评价清官的标准及评价方式的特点 | 第11-13页 |
二、清官情结 | 第13-16页 |
(一) “清官情结”的形成 | 第13-14页 |
(二) 作为法律意识、法律文化的清官情结 | 第14页 |
(三) 清官情结的表现 | 第14-15页 |
(四) 清官情结的本质 | 第15-16页 |
三、清官情结对现代我国法治的不利影响 | 第16-23页 |
(一) “清官”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阶级本质不同 | 第16页 |
1、阶级属性不同 | 第16页 |
2、所奉行的司法理念不同 | 第16页 |
(二) “清官”情结与现代法治理念不相符 | 第16-17页 |
(三) “清官”情结的本质是人治而非法治,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建立 | 第17页 |
(四) “清官情结”行政、司法不分,不利于法治体系的建设 | 第17-18页 |
(五) 清官情结不利于民意疏导 | 第18-19页 |
(六) “清官情结”不利于建立司法人员评价体系 | 第19-21页 |
(七) “清官情结”将导致注重结果而忽视程序 | 第21-22页 |
(八) “清官情结”不利于社会体制、司法制度改革与进步发展 | 第22-23页 |
四、对清官情结的批判性继承与吸收 | 第23-29页 |
(一) 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之间的关系 | 第23-25页 |
(二) 清官情结存在的法律文化基础和现实客观基础 | 第25-26页 |
(三) 清官情结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契合之处 | 第26-27页 |
(四) 清官情结中可继承吸收部分对司法审判人员的借鉴学习意义 | 第27-29页 |
1、注重提高司法人员的道德水准和职业道德水平 | 第27-28页 |
2、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 第28页 |
3、摒弃传统的法律神秘主义导致的威严感、避免孤立的理解居中裁判的中立含义 | 第28页 |
4、要处理好司法大众化与西方司法职业化、司法精英化之间的关系 | 第28-29页 |
5、注重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统 | 第29页 |
6、注重司法审判人员的清正廉洁 | 第29页 |
结语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