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四)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13-14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能动性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4-26页 |
(一) 能动性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 第14-21页 |
1. 能动性的含义 | 第14-20页 |
2. 能动性教学模式的含义 | 第20-21页 |
3. 能动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21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2.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 第23-26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溯源 | 第26-33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现状 | 第26-28页 |
1. 形式上适应新课改,实则貌合神离 | 第26页 |
2. 教学模式陈旧,学生被动学习仍为主流 | 第26-27页 |
3. 课堂教学“三多三少”,三维目标实现路径受阻 | 第27-28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问题溯源 | 第28-33页 |
1. 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缺乏能力和功利价值取向 | 第28-30页 |
2. 学校价值取向偏颇,缺乏科学评价以及重视程度不够 | 第30-31页 |
3. 政策不完善,落实不彻底 | 第31页 |
4. 学生动力不足,缺乏适应性以及家长对改革持保留态度 | 第31-33页 |
三、 构建与实施能动性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对策 | 第33-44页 |
(一) 构建能动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 第33-35页 |
1.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 第33页 |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 第33-34页 |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甄别和选择能力 | 第34页 |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 第34-35页 |
(二) 能动性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要求 | 第35-41页 |
1. 牢固确立能动性教学理念 | 第35-37页 |
2. 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 第37-38页 |
3. 以效果为取向形式方法多样 | 第38-39页 |
4. 教师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 | 第39-40页 |
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 第40-41页 |
(三) 努力创造能动性教学模式实施的良好环境 | 第41-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