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刑事和解制度概述 | 第11-19页 |
(一) 刑事和解的涵义 | 第11-13页 |
(二) 刑事和解的特点 | 第13-14页 |
1. 参与性和自主性 | 第13页 |
2. 宽缓性 | 第13页 |
3. 协商性 | 第13-14页 |
4. 修复性 | 第14页 |
(三) 刑事和解的功能 | 第14-17页 |
(四) 刑事和解的渊源及发展 | 第17-19页 |
1. 刑事和解的渊源 | 第17页 |
2. 刑事和解的发展 | 第17-19页 |
二、国内外刑事和解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一)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研究的理论观点 | 第19-20页 |
(二) 国外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 第20-22页 |
三、刑事和解制度实证分析 | 第22-27页 |
(一) 刑事和解案例评析 | 第22-25页 |
1. 刑事和解相关案例 | 第22-24页 |
2. 评析 | 第24-25页 |
(二) 刑事和解适用中的经验与不足 | 第25-27页 |
四、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 第27-38页 |
(一) 刑事和解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1. 合法性原则 | 第27页 |
2. 自愿性原则 | 第27页 |
3. 公权力启动原则 | 第27页 |
4. 和谈不成不加刑原则 | 第27-28页 |
(二)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 第28-31页 |
1.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28-30页 |
2.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 第30-31页 |
(三) 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及程序 | 第31-36页 |
1. 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 | 第31-34页 |
2. 刑事和解的适用程序 | 第34-36页 |
(四) 刑事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履行 | 第36页 |
1. 刑事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 第36页 |
2. 刑事和解协议的履行 | 第36页 |
(五) 刑事和解的配套制度 | 第36-38页 |
1. 建立国家被害人救助制度 | 第37页 |
2. 建立以劳动作为赔偿的补偿制度 | 第37页 |
3. 建立社区矫正制度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