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十八碳烷酸合成途径基因的逆境胁迫应答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6页
 1 土壤盐渍化成因以及对策第17页
 2 盐胁迫对植物的生理伤害第17-21页
   ·对植物的种子萌发以及形态发育的影响第18页
   ·渗透胁迫第18-19页
   ·离子毒害第19页
   ·氧化胁迫第19-20页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0-21页
   ·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第21页
 3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机制第21-30页
   ·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第22-26页
   ·植物非生物胁的信号通路第26-30页
 4 十八碳烷酸途径第30-35页
   ·茉莉酸的合成第30-35页
 5 立题依据第35-36页
第二章 小麦十八碳烷酸合成途径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第36-51页
 1 引言第36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6-40页
   ·植物材料与生长条件第36页
   ·材料的培养与胁迫处理第36页
   ·RNA的提取第36-37页
   ·RNA纯化第37-38页
   ·反转录合成cDNA第38页
   ·芯片数据整理及RT-PCR引物设计第38-39页
   ·拟南芥相关基因的盐、旱表达谱分析第39页
   ·半定量RT-PCR分析第39-4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0-47页
   ·芯片中JA途径相关基因的筛选第40-41页
   ·芯片中AOS基因的表达谱分析与验证第41-47页
 4 拟南芥相关基因的盐旱胁迫表达谱分析第47-49页
 5 讨论第49-51页
第三章 小麦第一亚家族12-羰-植物二烯酸还原酶基因TaOPR1和TaOPR2的克隆及其在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功能研究第51-129页
 1 引言第51页
 2 实验材料第51-57页
   ·植物材料第51-52页
   ·从材料的培养与处理第52-53页
   ·菌株和载体第53页
   ·主要试剂、药品和试剂盒第53-54页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第54-57页
 3 实验方法第57-76页
   ·目的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第57-62页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第62-64页
   ·目的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分析第64页
   ·目的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64-69页
   ·拟南芥过表达转基因纯系的获得第69-73页
   ·拟南芥表型分析第73页
   ·拟南芥相关Marker基因表达模式研究第73-74页
   ·拟南芥胁迫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第74-75页
   ·小麦过转基因株系的获得第75-76页
   ·小麦表型分析第76页
   ·小麦胁迫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第76页
 4 结果与分析第76-124页
     ·TaOPR1基因第76-107页
     ·TaOPR1基因的表达模式变化第76-80页
     ·TaOPR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80-85页
     ·TaOPR1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分析第85页
     ·TaOPR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85-87页
     ·TaOPR1小麦过表达植株的获得第87-90页
     ·TaOPR1在小麦过表达系的功能鉴定第90-91页
     ·TaOPR1拟南芥过表达植株的获得第91-94页
     ·拟南芥TaOPR1过表达株系表型分析第94-104页
     ·拟南芥TaOPR1过表达株系相关Marker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04-107页
   ·TaOPR2基因第107-124页
     ·TaOPR2基因胁迫应答表达变化分析第107-109页
     ·TaOPR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109-112页
     ·TaOPR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112-114页
     ·TaOPR2拟南芥过表达株系的获得第114-116页
     ·TaOPR2拟南芥过表达转基因株系表型分析第116-123页
     ·TaOPR2过表达拟南芥胁迫相关信号途径Marker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23-124页
 5 讨论第124-129页
第四章 小麦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TaAOC1应答非生物胁迫的初步研究第129-139页
 1 引言第129页
 2 实验材料第129页
 3 实验方法第129页
 4 结果与分析第129-138页
   ·TaAOC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129-130页
   ·TaAOC1盐胁迫应答基因表达分析第130-131页
   ·TaAOC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131-133页
   ·TaAOC1拟南芥过表达植株的获得第133-134页
   ·TaAOC1拟南芥过表达转基因株系表型分析第134-138页
 5 讨论第138-139页
总结第139-140页
附录第140-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5页
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渐渗系山融3号盐胁迫应答基因TaHB30和TaCHP的功能鉴定
下一篇:氮沉降对麻栎和刺槐的生理生态特征及种间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