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及缩写词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2页 |
1. 植物耐盐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盐害概述 | 第17-18页 |
·应对策略 | 第18页 |
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8-22页 |
·渗透胁迫 | 第18-19页 |
·离子胁迫 | 第19-20页 |
·氧化胁迫 | 第20-21页 |
·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21-22页 |
3. 植物自身的耐盐调节——抗氧化防御系统 | 第22-35页 |
·植物体内活性氧的种类 | 第22-23页 |
·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产生 | 第23-25页 |
·活性氧的毒害作用 | 第25-26页 |
·活性氧的清除 | 第26-30页 |
·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信号传递 | 第30-31页 |
·ROS同激素信号的整合 | 第31-32页 |
·过氧化氢(H_2O_2)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特殊性 | 第32-35页 |
4. 植物自身的耐盐调节——ABA信号通路 | 第35-37页 |
5. 植物自身的耐盐调节——磷脂酸信号通路 | 第37-40页 |
6. 立题依据及研究策略 | 第40-42页 |
第二章 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TaHB30在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功能研究 | 第42-100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43-44页 |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44-45页 |
·各类培养基和溶液的配置 | 第45-4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9-75页 |
·小麦TaHB30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与测序 | 第49-54页 |
·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54-62页 |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2-66页 |
·小麦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66-69页 |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69-75页 |
3. 结果及讨论 | 第75-96页 |
讨论 | 第96-100页 |
第三章 锌指蛋白基因TaCHP在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100-136页 |
引言 | 第10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0-107页 |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100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100-101页 |
·主要试剂盒 | 第101页 |
·各类培养基和溶液的配置 | 第101-10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07-119页 |
·小麦TaCHP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107页 |
·TaCHP转录激活活性验证 | 第107-109页 |
·小麦TaCHP基因体外活性分析 | 第109-114页 |
·小麦TaCHP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114页 |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114页 |
·小麦TaCHP基因的原位杂交 | 第114-117页 |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117页 |
·小麦、拟南芥胁迫相关表型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17-11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19-133页 |
4. 讨论 | 第133-136页 |
总结 | 第136-137页 |
附录 | 第137-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7页 |
在读期间荣获奖励情况 | 第147页 |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