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第二章 康德与维特根斯坦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 | 第11-18页 |
·时代背景中的审视 | 第11-13页 |
·启蒙运动——康德开始对理性的反思 | 第11-12页 |
·语言学转向——西方哲学进入语言分析的时代 | 第12-13页 |
·理论来源的探查 | 第13-18页 |
·康德“物自体”的理论来源——限制理性以重建社会道德 | 第13-15页 |
·维特根斯坦“不可说”的理论来源——逻辑的分析方法与人生意义之思 | 第15-18页 |
第三章 “物自体”与“不可说”,两条形而上学路径 | 第18-29页 |
·物自体——现实的超越 | 第18-22页 |
·纯粹理性批判——关于知识的形而上学 | 第18-20页 |
·实践理性批判——关于道德的形而上学 | 第20-22页 |
·不可说之言说 | 第22-27页 |
·可以言说之物——清楚的知识 | 第22-24页 |
·不可言说之物——信仰,超验的神秘之域 | 第24-27页 |
·两种“界限理论”的相似和差异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两个形而上学目标及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 第29-35页 |
·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目标 | 第29-31页 |
·康德和维特根斯坦哲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 第31-35页 |
·康德“界限理论”的影响 | 第31-33页 |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