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朱鹮历史分布 | 第10-11页 |
·朱鹮保护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朱鹮再引入工程 | 第12-15页 |
·珍稀物种再引入现状 | 第12-13页 |
·朱鹮再引入现状 | 第13-14页 |
·再引入工程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稚后扩散 | 第15-17页 |
·稚后扩散的定义 | 第15页 |
·稚后扩散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5-16页 |
·稚后扩散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栖息地利用 | 第17-19页 |
·朱鹮栖息地利用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7页 |
·栖息地利用的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和方法 | 第19-24页 |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研究对象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环志法和无线电跟踪法 | 第22页 |
·野外观察与记录 | 第22-23页 |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24-38页 |
·朱鹮再引入种群的稚后扩散 | 第24-28页 |
·稚后扩散分布 | 第24-25页 |
·稚后扩散过程的活动规律及时间分配 | 第25-27页 |
·稚后扩散方向和方式 | 第27页 |
·稚后扩散距离和速度 | 第27-28页 |
·朱鹮再引入种群的栖息地利用 | 第28-38页 |
·稚后扩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栖息地利用 | 第28-32页 |
·夜宿地 | 第32-38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8-44页 |
·朱鹮的稚后扩散 | 第38-40页 |
·野生朱鹮和再引入朱鹮的比较 | 第38-39页 |
·稚后扩散的原因 | 第39-40页 |
·野生朱鹮和再引入朱鹮栖息地利用比较 | 第40-41页 |
·野生朱鹮和再引入朱鹮稚后扩散的夜宿地利用及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保护管理建议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