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地方剧艺术论文

松阳高腔的历史流变与本体形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0页
绪论第10-15页
 (一) 对一个古老剧种身份的追问第10-11页
 (二) 经验与方法互动的双向回溯第11-13页
 (三) 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选择第13-15页
一、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第15-31页
 (一) 自然生态第15-21页
  1. 地理生态第15-18页
  2. 气候生态第18-19页
  3. 地质生态第19-21页
 (二) 文化景观第21-31页
  1. 松阳方言第21-24页
  2. 风俗习惯第24-26页
  3. 宗教信仰第26-28页
  4. 文学艺术第28-31页
二、起源依据与流变轨迹第31-47页
 (一) 概念解读第32-35页
  1. 高腔何以称谓第32-34页
  2. 何谓松阳高腔第34-35页
 (二) 起源依据第35-38页
  1. 历史文本记载第35-36页
  2. 艺人口述记录第36-37页
  3. 研究成果记述第37-38页
 (三) 流变轨迹第38-47页
  1. 古时旧说第40页
  2. 古今转换第40-42页
  3. 顺时应势第42页
  4. 其它元素第42-47页
三、本体形态与艺术特征第47-73页
 (一) 本体形态第47-64页
  1. 曲牌唱腔第47-57页
  2. 调式调性第57-58页
  3. 曲式结构第58页
  4. 乐队伴奏第58-60页
  5. 角色化妆第60页
  6. 道具布景第60-61页
  7. 传承剧本第61-64页
 (二) 艺术特征第64-73页
  1. 音乐特征第64-65页
  2. 表演特征第65-69页
  3. 区域特征第69-70页
  4. 审美特征第70-73页
四、松阳高腔的传承意义与保护举措第73-82页
 (一) 传承意义第73-77页
  1. 承接价值第73-74页
  2. 创新价值第74-75页
  3. 发展价值第75-77页
 (二) 保护举措第77-82页
  1. 政府支持第77-78页
  2. 社会认同第78-79页
  3. 艺人珍视第79-80页
  4. 人才培养第80-82页
结论: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双重表达第82-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致谢第90-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嗨子戏的历史发展与改进
下一篇:杭州影像:电影城市与文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