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写词英汉对照表 | 第7-12页 |
1 农民动迁安置住区及其绿化的研究现状 | 第12-30页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农民动迁安置及其住区的历史发展 | 第13-15页 |
·国外农民动迁安置住区建设 | 第15-17页 |
·国内农民动迁安置住区建设 | 第17-21页 |
·农民动迁安置住区绿化建设及有关理论 | 第21-27页 |
·适于动迁安置住区绿化的心理学范畴的理论 | 第22-23页 |
·适于动迁安置住区绿化的景观生态学范畴的理论 | 第23页 |
·适于动迁安置住区绿化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范畴的理论 | 第23-25页 |
·适于动迁安置住区的城市规划范畴的理论 | 第25-27页 |
·有关概念 | 第27-30页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0-35页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研究路线 | 第33-35页 |
3 动迁安置住区的基本绿化特征及其主体意愿 | 第35-52页 |
·动迁安置住区的人口和面积 | 第35-38页 |
·我国目前的动迁安置住区人口和住房面积 | 第35-36页 |
·上海的动迁安置住区人口和住房面积 | 第36-38页 |
·动迁安置住区的区位特征 | 第38-39页 |
·动迁安置住区的类型及其绿化特征 | 第39-48页 |
·动迁安置住区农民对住区绿化的需求意愿 | 第48-50页 |
·对现有动迁安置住区绿化的评价 | 第48-49页 |
·农民心理行为需求特征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动迁安置住区绿化树种的多样性特征及其与传统住区的比较 | 第52-88页 |
·动迁安置住区的绿化树种特征 | 第52-66页 |
·调查住区的基本信息 | 第52-56页 |
·种的多样性特征 | 第56-64页 |
·重要值和优势种 | 第64-66页 |
·传统住区的启示 | 第66-78页 |
·传统村落 | 第67-75页 |
·私家园林(拙政园) | 第75-78页 |
·动迁安置住区与传统住区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比较 | 第78-81页 |
·差异化绿化模式 | 第81-86页 |
·概念和绿化要点 | 第81-83页 |
·案例分析:永乐公寓 | 第83-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5 动迁安置住区绿化的平面结构特征及其与传统住区的比较 | 第88-111页 |
·动迁安置住区的特征 | 第88-96页 |
·单株树木的平面配置特征 | 第88-90页 |
·住区整体绿地布局特征 | 第90-96页 |
·传统住区的传承 | 第96-98页 |
·传统村落单株配置和绿地布局特征 | 第96-98页 |
·私家园林(拙政园)单株树木配置特征 | 第98页 |
·三类住区绿化的平面布局比较和双向型景观营造方式 | 第98-101页 |
·三类住区绿化的平面布局比较 | 第98-100页 |
·双向型景观营造方式 | 第100-101页 |
·内含多中心绿地与外邻共享绿地模式 | 第101-103页 |
·概念和绿化要点 | 第101-102页 |
·案例分析:万源城弧形绿廊 | 第102-103页 |
·庭院绿化模式 | 第103-109页 |
·概念和绿化要点 | 第103-108页 |
·案例分析:泰安公寓二期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6 动迁安置住区绿化树种的竖向结构特征及传统住区的启示 | 第111-124页 |
·动迁安置住区的树种竖向结构 | 第111-113页 |
·传统住区的启示 | 第113-117页 |
·传统村落的树种竖向结构 | 第113-114页 |
·私家园林(拙政园)树种的竖向结构 | 第114-116页 |
·传统住区的竖向结构的启示 | 第116-117页 |
·上落下绿分层绿化模式 | 第117-123页 |
·概念和绿化要点 | 第119-121页 |
·案例分析:泰安公寓一期 | 第121-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7 动迁安置住区的楼旁乔木配置 | 第124-150页 |
·动迁安置住区的楼间绿化布局模式 | 第124-126页 |
·乔木配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 第126-128页 |
·楼间绿化中的乔木优化配置模型 | 第128-141页 |
·模型的理论基础与条件 | 第128-129页 |
·计算机模拟 | 第129-13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30-137页 |
·案例分析 | 第137-141页 |
·建筑外立面类型及其乔木配置 | 第141-147页 |
·建筑外立面类型 | 第141-145页 |
·示例分析 | 第145-147页 |
·讨论 | 第147-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8 动迁安置住区的建设与管理模式 | 第150-161页 |
·建设与管理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 第150-153页 |
·改革的必要性 | 第150-152页 |
·改革的必然性 | 第152-153页 |
·动迁安置住区绿地考核指标的完善和政策保障 | 第153-154页 |
·考核指标 | 第153页 |
·保障政策 | 第153-154页 |
·适宜动迁安置住区的建设与管理模式 | 第154-159页 |
·两田制绿化模式 | 第154-155页 |
·参与性绿化模式 | 第155-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9 结论与讨论 | 第161-171页 |
·农民动迁安置住区的基本情况 | 第161页 |
·动迁安置住区的主要绿化特征 | 第161-162页 |
·传统住区的比较与启示 | 第162-163页 |
·动迁安置住区绿化环境重构的理论 | 第163-165页 |
·传统住区的可借鉴性和局限性 | 第165页 |
·传统村落的可借鉴性和局限性 | 第165页 |
·拙政园的可借鉴性和局限性 | 第165页 |
·研究结果的共享性 | 第165-166页 |
·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 | 第166-168页 |
·原则性与灵活性 | 第166页 |
·地域性与多样性 | 第166-167页 |
·安全性、社会交往、家园感、参与成就感和使用性 | 第167-168页 |
·共性与个性 | 第168页 |
·整体与局部 | 第168页 |
·动迁安置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与未来上海的发展趋势 | 第168-169页 |
·论文不足和后续研究展望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6页 |
图目录 | 第176-179页 |
表目录 | 第179-180页 |
附录:上海地区农民动迁安置住区常见植物名录 | 第180-194页 |
个人简介 | 第194-196页 |
导师简介 | 第196-198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98-200页 |
致谢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