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 理念与重构:少年司法转处制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进路与方法——与讨论者谋求一种最低限度的价值共识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少年司法转向处遇制度概述 | 第14-19页 |
一、何谓转向处遇 | 第14-15页 |
二、转向处遇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一) 国家亲权理论(Parents patriae) | 第16页 |
(二) 社会连带理论 | 第16-17页 |
(三) 犯罪社会学意义上的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 | 第17-18页 |
(四) 刑法的谦抑性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北京规则》及国外先进的少年司法理念与制度 | 第19-24页 |
一、《北京规则》中少年司法的基本理念 | 第19-20页 |
二、国外先进的少年司法理念和制度 | 第20-24页 |
(一) 德国少年司法制度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二) 日本少年司法制度发展概况 | 第22页 |
(三) 美国少年司法转向处遇的发展与现状 | 第22-24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少年司法转向处遇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 第24-31页 |
一、审判前的转向处遇 | 第25-26页 |
(一) 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性辅助措施 | 第25页 |
(二) 监禁性强制措施对未成年人的适用应予严格限制 | 第25页 |
(三) 建立未成年人犯罪保释制度 | 第25-26页 |
二、刑罚之外的替代措施选择 | 第26-29页 |
(一) 非刑罚处遇的优先适用 | 第26页 |
(二) 非监禁刑的优先适用 | 第26-27页 |
(三) 提高缓刑适用率 | 第27-28页 |
(四) 增设观护制度 | 第28-29页 |
三、刑罚执行方式的转向处遇 | 第29-31页 |
(一) 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 | 第29-30页 |
(二) 完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项目 | 第30页 |
(三) 实施刑事污点消灭制度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