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的基础理论 | 第10-17页 |
·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概述 | 第10-14页 |
·高风险证券公司界定 | 第10-11页 |
·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的含义 | 第11页 |
·高风险证券公司的成因 | 第11-13页 |
·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的特征 | 第13-14页 |
·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过程中国家干预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法律的不完备性 | 第14-15页 |
·金融行业的公共属性 | 第15-16页 |
·国家干预的效果性 | 第16-17页 |
2. 我国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法律制度及不足 | 第17-33页 |
·我国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的制度变迁 | 第17-20页 |
·我国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7-19页 |
·目前我国调整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 第19-20页 |
·我国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及典型案例评析 | 第20-29页 |
·行政处置的法律规定 | 第20-26页 |
·司法处置的法律规定 | 第26-27页 |
·典型案例评析 | 第27-29页 |
·我国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法律制度的不足 | 第29-33页 |
·行政处置主导机关的职能定位存在偏差 | 第29-31页 |
·行政处置中具体适用情形不明确 | 第31-32页 |
·司法处置与行政处置存在重复处理现象 | 第32-33页 |
3. 美国证券公司退出法律制度及其借鉴 | 第33-40页 |
·美国证券公司退出的法律规定 | 第33-37页 |
·破产法的规定 | 第33-35页 |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规定 | 第35-36页 |
·美国《破产法》与《证券投资者保护法案》的适用问题 | 第36-37页 |
·金融危机下美国证券公司市场的典型案例评析 | 第37-39页 |
·雷曼兄弟退出案例评析 | 第37-38页 |
·贝尔斯登退出案例评析 | 第38-39页 |
·美国证券公司退出法律制度改革及其借鉴意义 | 第39-40页 |
4. 完善我国高风险证券公司退出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40-45页 |
·明确监管层的职能定位 | 第40-42页 |
·监管理念定位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 | 第40-41页 |
·监管职能定位为维护市场稳定 | 第41-42页 |
·树立司法机关的最后裁判者地位 | 第42-43页 |
·加强退出过程监管 | 第43-45页 |
·设定风险预警指标 | 第43页 |
·适时进行风险救助 | 第43-44页 |
·加大问责力度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