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 前人研究成果 | 第12-17页 |
三、 论文写作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音乐批评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女性主义的理论及运动 | 第20-21页 |
一、 女性主义理论 | 第20页 |
二、 女性主义运动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音乐学中的女性主义 | 第21-27页 |
一、 女性群体在父权社会中的“销声匿迹” | 第21-23页 |
二、 女性主义研究的崛起 | 第23-24页 |
三、 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发展与分期 | 第24-25页 |
四、 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研究对象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克拉拉·舒曼的多重身份 | 第27-36页 |
第一节 作为音乐家的克拉拉·舒曼 | 第27-31页 |
一、 钢琴演奏家 | 第27-29页 |
二、 作曲家 | 第29页 |
三、 钢琴教师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作为女性的克拉拉·舒曼 | 第31-35页 |
一、 女儿 | 第31-32页 |
二、 母亲 | 第32-34页 |
三、 妻子 | 第34页 |
四、 知己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女性主义视角下克拉拉·舒曼钢琴演奏家身份分析 | 第36-49页 |
第一节 从演奏曲目看 | 第36-40页 |
一、 内敛的女性特点 | 第36-38页 |
二、 成功的“妻子”角色 | 第38-40页 |
第二节 从演奏形式看 | 第40-41页 |
一、 演奏传统模式的继承 | 第40-41页 |
二、 演奏形式的创新 | 第41页 |
第三节 作为女性钢琴演奏家的艰难处境 | 第41-48页 |
一、 亲情与爱情的两难 | 第41-43页 |
二、 家庭主妇与演奏家之间的矛盾 | 第43-44页 |
三、 夫妻关系的紧张 | 第44-46页 |
四、 失败的“母亲”角色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女性主义视角下克拉拉·舒曼作曲家身份分析 | 第49-69页 |
第一节 从作品类型看 | 第49-54页 |
一、 钢琴作品 | 第50-52页 |
二、 室内乐作品 | 第52页 |
三、 声乐作品 | 第52-54页 |
第二节 从钢琴作品创作看 | 第54-62页 |
一、 体裁特点 | 第54-55页 |
二、 结构特征 | 第55-61页 |
三、 标题性 | 第61-62页 |
第三节 作为作曲家的艰难处境 | 第62-67页 |
一、 性别的不平等 | 第62-65页 |
二、 社会地位的性别差异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女性主义视角下克拉拉·舒曼钢琴教师身份分析 | 第69-79页 |
第一节 从教学方法看 | 第69-73页 |
一、 教学观念 | 第69-70页 |
二、 教学特点 | 第70-73页 |
第二节 从教学形式看 | 第73-74页 |
一、 遴选学生的标准 | 第73页 |
二、 公开课的教学方式 | 第73-74页 |
三、 钢琴的表演实践 | 第74页 |
第三节 作为女性钢琴教师的艰难处境 | 第74-78页 |
一、 埋没于男性教育家中 | 第74-75页 |
二、 父亲的影响与自身的局限 | 第75-77页 |
三、 多重职业身份的尴尬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