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储备人才招聘中情境判断测验的编制--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情境判断测验的研究 | 第12-17页 | 
| ·情境判断测验的界定 | 第12-13页 | 
| ·情境判断测验国外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情境判断测验国内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情境判断测验构建与开发模式 | 第17-18页 | 
| ·素质与大学生素质模型 | 第18-20页 | 
| ·素质的含义 | 第18-19页 | 
| ·人员素质模型的构成 | 第19-20页 | 
| ·对人员素质结构测评的界定 | 第20页 | 
| ·基于大学生素质模型的招聘测评在校园招聘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 ·大学生素质及素质模型研究 | 第20页 | 
| ·校园招聘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校园招聘的意义与优点 | 第20-21页 | 
| ·校园招聘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 ·科学测评在校园招聘选拔中的重要实践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 ·研究背景 | 第23-27页 | 
| ·汽车行业人才使用情况及趋势 | 第23-26页 | 
| ·研究对象企业人才分布现状及储备机制 | 第26-27页 | 
| ·总体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研究过程 | 第28-29页 | 
| ·理论推演 | 第28页 | 
| ·半结构化访谈 | 第28页 | 
| ·心理测评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大学生储备人才素质结构的构建 | 第29-36页 | 
| ·研究流程 | 第29页 | 
| ·半结构化访谈 | 第29-31页 | 
| ·访谈专家构成 | 第29-30页 | 
| ·企业在职人员访谈的过程与基本内容 | 第30-31页 | 
| ·访谈结果的处理 | 第31页 | 
| ·大学生储备人才素质问卷编制与施测 | 第31-33页 | 
| ·问卷编制 | 第31-32页 | 
| ·实测过程 | 第32页 | 
| ·问卷作答结果 | 第32-33页 | 
| ·大学生储备人才素质结构维度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 ·探索性分析的条件验证 | 第33-34页 | 
| ·各因子的方差解释量及特征值 | 第34页 | 
| ·因子负荷矩阵旋转结果与变量共同度 | 第34-35页 | 
| ·大学生储备人才素质维度结构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大学生储备人才招聘情境判断测验的构建 | 第36-39页 | 
| ·情境判断测验维度的理论建构 | 第36页 | 
| ·测评结构维度的初步形成 | 第36-37页 | 
| ·测评题目设计 | 第37-39页 | 
| ·题目的呈现方式 | 第37页 | 
| ·题目作答形式和计分方法 | 第37-38页 | 
| ·题目形成过程与筛选 | 第38-39页 | 
| 第六章 情境判断测验的两次试测及结果分析 | 第39-47页 | 
| ·第一次试测 | 第39-41页 | 
| ·第一次试测的形成 | 第39页 | 
| ·第一次试测及修改 | 第39-41页 | 
| ·第二次试测 | 第41页 | 
| ·试测结果分析 | 第41-47页 | 
| ·测验题目的区分度 | 第41-42页 | 
| ·信度分析 | 第42页 | 
| ·效度分析 | 第42-45页 | 
| ·内容效度 | 第42-43页 | 
| ·构想效度 | 第43-44页 | 
| ·实证效度 | 第44-45页 | 
| ·大学生储备人才素质性别、学历差异 | 第45-47页 | 
| 第七章 研究总结 | 第47-49页 | 
|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 ·问题和不足 | 第47页 | 
| ·后续的研究方向 | 第47-48页 | 
| ·相关建议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附录 1 | 第54-55页 | 
| 附录 2 | 第55-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