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25页 |
·水中氨氮的危害 | 第12页 |
·国内外处理氨氮废水技术方法 | 第12-25页 |
·生物脱氮原理 | 第12-16页 |
·亚硝化反应机理及工艺 | 第16-18页 |
·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 | 第18-21页 |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 | 第21-22页 |
·固定化包埋颗粒处理氨氮废水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课题的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固定化包埋菌亚硝化过程的实现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 第28-55页 |
·阶段实验目的 | 第28页 |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28-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原水水质 | 第29页 |
·实验装置 | 第29-30页 |
·主要分析测试方法及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颗粒驯化和稳定运行 | 第31-36页 |
·氨氮去除情况 | 第31-33页 |
·亚硝酸盐氮积累及硝酸盐氮生成情况 | 第33-35页 |
·亚硝化过程的稳定程度 | 第35-36页 |
·亚硝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36-46页 |
·氨氮浓度对亚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37-38页 |
·温度对亚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38-39页 |
·溶解氧对亚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39-40页 |
·有机物对亚硝化的影响 | 第40-42页 |
·反应器亚硝化过程的恢复 | 第42-43页 |
·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43-46页 |
·二级反应器运行情况 | 第46-53页 |
·二级串联反应器的启动及稳定运行 | 第47-48页 |
·二级串联反应器提负荷 | 第48-52页 |
·二级串联反应器硝化反应类型的确定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固定化包埋颗粒中的微生物 | 第55-68页 |
·研究目的 | 第55页 |
·方法与材料 | 第55-57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镜(SEM) | 第55页 |
·活性污泥样品的采集 | 第55-56页 |
·DNA的提取 | 第56页 |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 | 第56-57页 |
·PCR产物的DGGE分析 | 第57页 |
·固定化包埋颗粒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 第57-59页 |
·固定化颗粒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第59-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运行 | 第68-78页 |
·研究目的 | 第68页 |
·方法与材料 | 第68-70页 |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68-69页 |
·运行条件及进水水质 | 第69-70页 |
·主要分析测试方法及主要仪器 | 第70页 |
·固定化包埋颗粒ANAMMOX反应器的运行 | 第70-74页 |
·NH_4~+-N及NO_2~--N去除情况 | 第70-72页 |
·NO_3~--N生成情况 | 第72页 |
·TN去除情况 | 第72-74页 |
·反应器颗粒及微生物形态分析 | 第74页 |
·活性污泥ANAMMOX反应器的运行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创新点 | 第79-80页 |
·下阶段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