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二—三叠系中硅质岩成因及背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硅质岩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径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技术路径 | 第14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4页 |
| ·主要的工作量 | 第14-16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6-17页 |
|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20页 |
| 第3章 甘孜-理塘结合带上的硅质岩 | 第20-32页 |
| ·硅质岩的成因 | 第20-28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20-22页 |
| ·野外宏观特征 | 第20-21页 |
| ·镜下微观特征 | 第21-22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2-28页 |
| ·常量元素特征 | 第22-25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25-26页 |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26-28页 |
| ·硅质岩的形成背景 | 第28-30页 |
| ·常量元素反映的背景 | 第28-29页 |
| ·稀土元素反映的背景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4章 中甸岛弧带上的硅质岩 | 第32-43页 |
| ·硅质岩的成因 | 第32-40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32-33页 |
| ·野外宏观特征 | 第32页 |
| ·镜下微观特征 | 第32-33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33-40页 |
| ·常量元素特征 | 第33-37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37-38页 |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38-40页 |
| ·硅质岩的形成背景 | 第40-42页 |
| ·常量元素反映的背景 | 第40-41页 |
| ·稀土元素反映的背景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义敦弧后盆地的硅质岩 | 第43-55页 |
| ·硅质岩的成因 | 第43-52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43-44页 |
| ·野外宏观特征 | 第43页 |
| ·镜下微观特征 | 第43-44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4-52页 |
| ·常量元素特征 | 第44-48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8页 |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8-52页 |
| ·硅质岩的形成背景 | 第52-54页 |
| ·常量元素反映的背景 | 第52-53页 |
| ·稀土元素反映的背景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6章 不同块体上硅质岩成因与背景对比 | 第55-57页 |
| ·甘孜-理塘结合带上的硅质岩 | 第55-56页 |
| ·中甸岛弧带上的硅质岩 | 第56页 |
| ·义敦弧后盆地的硅质岩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