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森林固碳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变化特征 | 第13-14页 |
| ·黄土高原刺槐林及其SOC变化 | 第14-15页 |
| ·土壤有机质的输入和贮存过程研究 | 第15-19页 |
| ·土壤有机质的循环过程 | 第15-16页 |
| ·地表枯落物及养分淋溶和土壤有机质的累积 | 第16-17页 |
| ·土壤深层有机质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19-23页 |
| ·选题依据 | 第19页 |
| ·样地概况 | 第19-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黄土区土壤剖面特征层的存在对有机碳储量评价的影响 | 第23-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采样方法 | 第23页 |
| ·样品处理和室内分析 | 第23页 |
|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 ·实验结果 | 第24-28页 |
| ·三剖面各指标垂直分布特点 | 第24页 |
| ·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24-28页 |
| ·特征层的存在及对土壤有机碳存储的影响 | 第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刺槐林演替过程中SOM及水溶性有机质变化特点 | 第30-39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采样方法 | 第30页 |
| ·样品分析 | 第30-31页 |
| ·数据处理和统计 | 第31页 |
| ·结果 | 第31-35页 |
| ·容重和含水量 | 第31页 |
| ·SOC、AOC和DOC | 第31页 |
| ·SOC组分 | 第31-35页 |
| ·DOC/DON及DOM280nm吸收值 | 第35页 |
| ·讨论 | 第35-37页 |
| ·35年刺槐林恢复过程中SOC含量及质量变化 | 第35-36页 |
| ·森林样地DOC的变化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刺槐林和柠条林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对比及相关性分析 | 第39-4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0页 |
| ·采样方法 | 第39页 |
| ·样品处理和室内分析 | 第39-40页 |
|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 ·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 ·三样地表层及深层各指标差异性分析 | 第40页 |
| ·三样地土壤剖面SOC、土壤机械组成、C/N、全氮相关性分析 | 第40-42页 |
| ·SOC与全氮 | 第40页 |
| ·SOC与C/N值 | 第40-42页 |
| ·SOC、C/N值与土壤机械组成 | 第42页 |
| ·讨论和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土壤有机碳初始积累过程及深度分异研究 | 第44-5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 ·培养坑的设置 | 第44页 |
|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枯落物腐解过程中土壤碳库动态 | 第45-46页 |
| ·枯落物腐殖化培养过程中各指标的深度分异 | 第46-48页 |
| ·同一深度培养坑各指标相关分析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七章 黄土区刺槐林土壤含水量变化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50-59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0-52页 |
|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50-51页 |
| ·室内培养试验 | 第51-52页 |
|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 ·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 ·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呼吸强度 | 第52页 |
| ·枯落物混合处理土样的CO_2累积释放量 | 第52-53页 |
| ·去除DOC土样CO_2释放量的变化 | 第53页 |
| ·讨论 | 第53-58页 |
| ·SOC组分差异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53-57页 |
| ·去除DOC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八章 水溶性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运移和转化 | 第59-6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9-63页 |
| ·培养坑设置和采样方法 | 第59-60页 |
| ·样品分析 | 第60页 |
| ·WEOM的组分计算 | 第60-63页 |
| ·结果 | 第63-64页 |
| ·WEOC和WEON | 第63-64页 |
| ·LDOC/WEOC和LDON/WEON | 第64页 |
| ·WEOC:WEON和UV吸收值 | 第64页 |
| ·讨论 | 第64-67页 |
| ·培养过程中WEOC和WEON的变化 | 第64-65页 |
| ·培养过程中LDOC:LDON和UV吸收的得变化 | 第65页 |
| ·深度分异 | 第65-66页 |
| ·7月的LDOC/WEOC值 | 第65页 |
| ·7月LDON/WEON值 | 第65页 |
| ·WEOC:WEON值 | 第65-66页 |
| ·LDOM的季节性 | 第66-67页 |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 ·主要结论 | 第67-69页 |
|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81页 |
| 附录 | 第81-82页 |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