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对象与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聚众犯罪概念释疑 | 第11-21页 |
第一节 聚众犯罪之概念界定 | 第11-17页 |
一、聚众犯罪与共同犯罪间为种属关系抑或交叉关系? | 第12-14页 |
二、“聚众”为聚众犯罪之必要条件抑或选择条件? | 第14-17页 |
三、小结:聚众犯罪概念的作出 | 第17页 |
第二节 聚众犯罪特征及与相关范畴之界分 | 第17-21页 |
一、行为主体复数性——兼论聚众犯罪与共同犯罪之界分 | 第17页 |
二、刑法分则明文规定性——兼论聚众犯罪与必要共同犯罪之界分 | 第17-18页 |
三、犯罪行为复合性——兼论聚众犯罪与复行为犯之界分 | 第18-19页 |
四、结构松散性——兼论聚众犯罪与集团犯罪、有组织犯罪之界分 | 第19-20页 |
五、小结:聚众犯罪是一种独立的犯罪类型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聚众犯罪主体范畴分析 | 第21-31页 |
第一节 聚众犯罪及其主体之条文梳理 | 第21-26页 |
一、总则梳理 | 第21页 |
二、分则疑难条文解析 | 第21-24页 |
三、分则条文归纳 | 第24-26页 |
四、小结 | 第26页 |
第二节 聚众犯罪之主体属性 | 第26-29页 |
一、聚众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而非特殊主体 | 第26-27页 |
二、聚众犯罪主体是责任主体而非行为主体 | 第27页 |
三、参与主体抑或犯罪主体?——“众”之归属问题之辨 | 第27-29页 |
四、小结 | 第29页 |
第三节 聚众犯罪主体之归责体系 | 第29-31页 |
一、聚众犯罪主体归责体系现状与问题 | 第29-30页 |
二、聚众犯罪主体归责体系之完善设想 | 第30-31页 |
三、小结 | 第31页 |
第三章 聚众犯罪主体法定类型之解构 | 第31-39页 |
第一节 首要分子之解析 | 第32-36页 |
一、聚众犯罪首要分子之认定 | 第32页 |
二、聚众犯罪首要分子之量刑——兼评首要分子与主犯之关系 | 第32-36页 |
三、小结 | 第36页 |
第二节 非首要分子之解析 | 第36-39页 |
一、积极参加者之认定 | 第37-38页 |
二、多次参加者、“使用暴力、威胁方法”参与者、其他参加者之解析 | 第38-39页 |
三、小结 | 第39页 |
第四章 聚众犯罪主体范围之限缩因素考量 | 第39-42页 |
一、自身原因:基于聚众犯罪特点之考量 | 第39-41页 |
二、现实依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把握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