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电法常用装置供电电极不同位置对观测数据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4页 |
| ·激发极化法的发展及应用 | 第7-9页 |
| ·国外激发极化法的发展及应用 | 第7-8页 |
| ·国内激发极化法的发展及应用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9-11页 |
| ·模拟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激发极化法基本原理 | 第14-23页 |
| ·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机理 | 第14-16页 |
| ·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第14页 |
| ·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第14-16页 |
| ·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 | 第16-18页 |
| ·时间域激发极化特性 | 第16-17页 |
| ·频率域激发极化特性 | 第17-18页 |
| ·时间特性与频率特性的关系 | 第18页 |
| ·描述激发极化特性的数学模型 | 第18-20页 |
| ·面极化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 ·体极化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 ·激发极化法常用装置 | 第20-23页 |
| ·中间梯度装置 | 第20-22页 |
| ·偶极-偶极装置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中间梯度装置 | 第23-41页 |
| ·主剖面供电电极AB相对模型不同位置 | 第23-29页 |
| ·视极化率 | 第23-27页 |
| ·视电阻率 | 第27-29页 |
| ·主剖面模型不同深度 | 第29-33页 |
| ·视极化率 | 第29-31页 |
| ·视电阻率 | 第31-33页 |
| ·模型距主测线不同距离 | 第33-39页 |
| ·视极化率 | 第33-36页 |
| ·视电阻率 | 第36-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偶极-偶极装置 | 第41-54页 |
| ·不同间隔系数N | 第41-46页 |
| ·视极化率 | 第41-43页 |
| ·视电阻率 | 第43-46页 |
| ·模型不同埋深 | 第46-49页 |
| ·视极化率 | 第47-48页 |
| ·视电阻率 | 第48-49页 |
| ·模型距测线不同距离 | 第49-52页 |
| ·视极化率 | 第49-50页 |
| ·视电阻率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6页 |
| ·本文主要成果 | 第54-55页 |
| ·不足及建议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