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18页 |
·芦竹的生态学特征与国内外综合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芦竹的生态学特征 | 第14页 |
·芦竹的国内外综合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水体中磷酸根离子的危害 | 第15-16页 |
·水体中磷酸根离子的去除技术 | 第16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8-22页 |
·实验试剂和材料 | 第18页 |
·主要材料 | 第18页 |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改性芦竹季胺盐型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扫描电镜分析方法 | 第19页 |
·比表面积的分析方法 | 第19页 |
·元素分析方法 | 第19页 |
·IR光谱分析 | 第19页 |
·磷酸根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19页 |
·吸附方法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改性芦竹季胺盐型吸附剂合成条件的优化研究 | 第22-33页 |
·芦竹的化学组成 | 第22页 |
·改性芦竹季胺盐型吸附剂的合成机理 | 第22-23页 |
·改性芦竹季胺盐型吸附剂的合成方法 | 第23页 |
·最大化利用芦竹合成条件的选择 | 第23-30页 |
·单因素影响实验 | 第23-27页 |
·正交试验确定合成条件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27-29页 |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 | 第29-30页 |
·芦竹改性前后SEM图片的变化 | 第30-31页 |
·芦竹改性前后比表面积的变化 | 第31页 |
·芦竹改性前后N元素含量的变化 | 第31页 |
·芦竹改性前后IR图谱的变化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改性芦竹季胺盐吸附剂对溶液中磷酸根的静态吸附作用 | 第33-46页 |
·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热力学研究的主要模式 | 第33-36页 |
·吸附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模式 | 第33-35页 |
·吸附热力学研究的主要模式 | 第35-36页 |
·吸附活化状态函数 | 第36页 |
·吸附剂投加量对水溶液中磷酸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溶液pH值对水溶液中磷酸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振荡速率对溶液中磷酸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39-43页 |
·不同初始浓度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39-41页 |
·不同溶液温度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1-42页 |
·活化能的确定 | 第42-43页 |
·吸附热力学 | 第43-44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43-44页 |
·热力学参数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改性芦竹季胺盐吸附剂对溶液中磷酸根的动态吸附与脱附作用 | 第46-56页 |
·动态吸附 | 第46-50页 |
·芦竹与改性芦竹吸附效果的对照 | 第46-47页 |
·不同条件下改性芦竹动态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47-50页 |
·动态脱附 | 第50-54页 |
·脱附剂浓度对脱附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流速对脱附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脱附曲线的测定 | 第52-53页 |
·改性芦竹重复使用性能的测定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