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特留份制度的概说 | 第11-17页 |
·特留份制度的缘起 | 第11-12页 |
·特留份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 第12-14页 |
·特留份制度的概念 | 第12-13页 |
·特留份制度的特征 | 第13-14页 |
·特留份制度的性质 | 第14-17页 |
·关于特留份性质的几种学说 | 第15-16页 |
·以上学说的比较分析 | 第16-17页 |
第2章 各国(地区)关于特留份制度的立法和比较 | 第17-25页 |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关于特留份制度的立法 | 第17-20页 |
·特留份权利人范围、顺序和份额 | 第17-18页 |
·扣减权 | 第18-20页 |
·英美法系国家关于的“特留份”制度的立法 | 第20-22页 |
·美国的“特留份”制度 | 第20-21页 |
·英国的“特留份”制度 | 第21-22页 |
·各国(地区)特留份制度比较分析 | 第22-25页 |
·两大法系特留份的制度设计比较分析 | 第22页 |
·特留份权利人的范围和顺序比较分析 | 第22页 |
·特留份权利的份额 | 第22-23页 |
·扣减权的性质分析 | 第23-25页 |
第3章 、特留份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 第25-31页 |
·遗嘱自由原则分析 | 第25-27页 |
·自由的概念 | 第25页 |
·遗嘱自由的法理基础 | 第25-26页 |
·遗嘱自由的内涵 | 第26-27页 |
·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 | 第27-28页 |
·自由的相对性 | 第27-28页 |
·遗嘱自由受自然法的限制 | 第28页 |
·遗嘱自由受继承期待权的限制 | 第28页 |
·特留份制度正当性讨论 | 第28-31页 |
·利益和价值的平衡 | 第28-29页 |
·维护家庭的延续和社会的稳定 | 第29页 |
·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 第29-31页 |
第4章 、我国现行立法与特留份制度 | 第31-37页 |
·必留份制度的简介及其与特留份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必留份的内涵 | 第31-32页 |
·必留份与特留份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32页 |
·胎儿预留份制度的简介及与其它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胎儿预留份的内涵 | 第32-33页 |
·预留份与必留份和特留份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我国是否存在特留份制度的讨论 | 第34页 |
·我国不存在特留份制度的原因 | 第34-37页 |
·民法研究水平的制约 | 第34-35页 |
·社会状况的限制 | 第35页 |
·思想观念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5章 我国引入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和制度设计的设想 | 第37-43页 |
·我国引入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就业压力增大,青年和下岗职工需要创业资金 | 第37页 |
·婚姻家庭观念的改变 | 第37-38页 |
·填补现行法的空白 | 第38页 |
·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 | 第38-39页 |
·法经济学分析 | 第39页 |
·与世界接轨 | 第39页 |
·特留份制度内容设置的构想 | 第39-43页 |
·特留份权利人的范围和顺序 | 第39-41页 |
·特留份权利的数额 | 第41页 |
·特留份权利的内容 | 第41-42页 |
·扣减权的诉讼时效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和注释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