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文学批评史论文

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论境遇

绪论 面对问题第1-15页
第一章 来自古老王国的回声——中国传统文论的性质及与西方文论的冲突第15-55页
 一、 中国传统文论的自我定位第15-23页
  1. 诗礼一体、文道兼修第15-18页
  2. 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第18-21页
  3. 关于隐喻风格和文体等级观第21-23页
 二、 中西文论的差异第23-29页
  1. 文艺本质观第23-24页
  2. 文艺审美至境第24-26页
  3. 艺术感受方式第26-27页
  4. 形而上境界第27-29页
 三、 中国文论的窘况第29-55页
  1. 中国文论失语症第30-36页
   (1) 对现代性追求的压力第30-32页
   (2) 文艺科学性体系的幻觉第32-34页
   (3) 异质观点之间的误会第34-36页
  2. 中国学者的应对第36-55页
   (1) 梁启超——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第37-39页
   (2) 朱光潜——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第39-42页
   (3) 李泽厚——西方理论与中国化第42-48页
   (4) 当代学者——西方理论与中国应对第48-55页
第二章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中国文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与本课题方法第55-93页
 一、 中国传统文论的“拼接”方法第56-67页
  1. 学科资源的拼接第57-60页
  2. 持论宗旨的拼接第60-64页
  3. 关注视点的拼接第64-67页
 二、 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学科方法和本课题的学科方法——多学科方法与多元视角第67-77页
  1、 “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m)与文论研究方法的转向第67-71页
  2、 文论研究的内部方法与外部方法第71-73页
  3、 “中轴原理”与文艺学学科研究方法第73-77页
 三、 本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拼接”方法第77-93页
  1、 整体剥离法第77-80页
  2、 动态生成法第80-84页
  3、 还原辨析法第84-89页
  4、 兼容统摄法第89-93页
第三章 “环球同此凉热”——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中的文艺问题第93-149页
 一、 全球化的实质与文化问题第93-106页
  1. 全球化进程的四个阶段第94-102页
  2. 全球化与地域化、民族化的关系问题第102-104页
  3. 全球化对于文化的两种影响第104-106页
 二、 全球化中的中国与中国面对全球化第106-114页
  1、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第106-110页
  2、 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关系——仅从学理上的分析第110-114页
 三、 中国世界与世界中国——中国形象的变化第114-126页
  1、 中国镜像的变化——从蛮夷狄戎到“西洋”第115-120页
  2、 全球互动关系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第120-122页
  3、 中国文学的畸变第122-126页
   (1) 文学状况的人妖化第122-123页
   (2) 文学发展的过继化第123-124页
   (3) 文学批评的他者化第124-125页
   (4) 文学理论的转轨化第125-126页
 四、 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第126-141页
  1、 知识转型——拟自然知识体系转为现代科学轴心体系第127-129页
  2、 价值转轨——社会秩序价值转为历史进步价值第129-131页
  3、 创作转向——诗文中心转为戏剧小说中心第131-134页
  4、 中国传统文论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34-141页
   (1) 中国文论重建的必要性第134-138页
   (2) 中国文论重建的可行性第138-141页
 五、 借鉴西方理论与超越西方理论第141-149页
  1、 适用性超越第141-143页
  2、 话语格局超越第143-146页
  3、 目标体系超越第146-149页
第四章 “此中有真意”——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格局变革的意义第149-196页
 一、 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的关系问题第149-167页
  1. “言”与“思”——关于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关系的一种解读第150-155页
  2. 媒体层次剖析——语言、文体、传媒第155-159页
  3. 媒体方式的时代变革追溯第159-163页
  4. 关于文论话语格局的一个思考第163-167页
 二、 大众电子传媒与图像文化:文艺话语格局的重构第167-178页
  1. 语言中心论与图像文化论第167-172页
  2. “象外之象”还是图像崇拜第172-175页
  3. 图像文化的阐释基础和阐释权力问题第175-178页
 三、 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从“气”来看图像文化第178-192页
  1、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第178-180页
  2、 中国传统思维与“气”的美学第180-188页
   (1)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文学本质论厘定第183-184页
   (2) 文以气为主——文学创作论的描摹第184-185页
   (3) 气韵生动——文学批评论的标准第185-187页
   (4) 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文学发展的勾勒第187-188页
  3、 “气”的思想在当代文艺阐述中的可能价值第188-192页
 四、 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格局变革的意义第192-196页
第五章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边缘立场与批判理论第196-246页
 一、 中心和边缘的关系第196-212页
  1. 逻各斯中心与话语霸权第197-204页
  2. 边缘文化与文化边缘第204-209页
  3. 边缘立场的批判性和建设性意义第209-212页
 二、 中心/边缘:对话机制的拟设第212-223页
  1. 学文本内部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第212-214页
  2. 文学文本与文化审美图式的对话第214-215页
  3. 文学创作与理论阐释的对话第215-216页
  4. 文学话语权威机制与社会效果的对话第216-218页
  5. 问题意识的对话第218-223页
   (1) 问题的意义第218-220页
   (2) 问题的真伪第220-221页
   (3) 问题的创生价值第221-222页
   (4) 问题的迁移第222-223页
 三、 边缘审视:当代文化的挑战性第223-237页
  1. 当代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挑战第223-229页
   (1) 对于文化层阶的消解第223-224页
   (2) 有关思想资源的转换第224-225页
   (3) 知识合法化问题的回归第225-226页
   (4) 体制化构成的新型模式第226-228页
   (5) 转换时空:抹平地域与民族差异第228-229页
  2. 当代科技语境对于文艺的影响第229-237页
   (1) 引导--规范功能:目标重建第230-231页
   (2) 信息--交往功能:关系重组第231-233页
   (3) 价值--示范功能:品位重塑第233-235页
   (4) 审美—娱乐功能:境界重构第235-237页
 四、 中国传统文论的可能效用第237-246页
  1. 观点的借鉴价值第238-239页
  2. 方法的参考价值第239-241页
  3. 异质文化的资源利用价值第241-243页
  4. 文物性价值第243-24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46-250页
后记第250-251页

论文共2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
下一篇: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