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言 | 第1-9页 |
2 与建筑活动有关的综合法律法规 | 第9-18页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条款 | 第9页 |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第9-10页 |
2.3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 第10页 |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第10-12页 |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第12页 |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第12-13页 |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 第13-14页 |
2.8 《化学工业毒物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 第14页 |
2.9 《中华人民共各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 第14-17页 |
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 第17-18页 |
2.10.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第17-18页 |
3 ISO14000和ISO14001介绍 | 第18-27页 |
3.1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 第18页 |
3.2 ISO/TC207 | 第18-19页 |
3.3 ISO14000标准诞生的社会背景 | 第19-20页 |
3.4 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系列的制定 | 第20-23页 |
3.4.1 ISO14000系列标准的制定基础 | 第20-21页 |
3.4.2 ISO14000系列标准的制定原则 | 第21页 |
3.4.3 ISO14000系列标准与EMAS和BS7750的关系 | 第21-22页 |
3.4.4 ISO14000系列标准与ISO9000系列标准的异同 | 第22-23页 |
3.5 ISO14001的介绍 | 第23-27页 |
3.5.1 ISO14001的内涵 | 第23-25页 |
3.5.2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 | 第25页 |
3.5.3 ISO14001与ISO14000的关系 | 第25-27页 |
4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国有建筑企业中的应用 | 第27-40页 |
4.1 环境管理体系(EMS) | 第27-30页 |
4.1.1 定义 | 第27页 |
4.1.2 实施优点 | 第27页 |
4.1.3 EMS的发展历史 | 第27-28页 |
4.1.4 里约热内卢宣言 | 第28页 |
4.1.5 (ICC)宪章 | 第28-30页 |
4.2 如何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 第30-35页 |
4.2.1 体系工程 | 第30-31页 |
4.2.2 公司高层的承诺 | 第31页 |
4.2.3 初始环境评审 | 第31-32页 |
4.2.4 如何确定环境影响 | 第32-33页 |
4.2.5 内部行为准则 | 第33-34页 |
4.2.6 环境目标和指标 | 第34-35页 |
4.3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法 | 第35-39页 |
4.3.1 资源配备 | 第35-36页 |
4.3.2 职责义务 | 第36-37页 |
4.3.3 环保意识 | 第37页 |
4.3.4 体系文件 | 第37-38页 |
4.3.5 应急计划 | 第38-39页 |
4.4 环境管理手册示范 | 第39-40页 |
5 建筑企业环境管理程序文件 | 第40-55页 |
5.1 目的 | 第40页 |
5.2 范围 | 第40页 |
5.3 环境因素评估 | 第40-55页 |
5.3.1 确定环境因素 | 第40页 |
5.3.2 运行控制措施 | 第40-50页 |
5.3.3 监察及量度 | 第50页 |
5.3.4 应急准备及应变措施 | 第50-52页 |
5.3.5 处理环保不符合情况 | 第52-55页 |
6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A | 第59-73页 |
附录B | 第73-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