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多酸盐和纳米贵金属颗粒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1页
   ·、纳米贵金属颗粒第16-17页
   ·、纳米贵金属颗粒的制备第17-21页
     ·机械法第17-18页
     ·物理法第18页
     ·化学法第18-21页
       ·化学还原法第18-19页
       ·电化学法第19页
       ·沉淀法第19页
       ·溶胶凝胶法第19-20页
       ·微乳液法第20页
       ·模板法第20页
       ·光化学法第20-21页
   ·、纳米金颗粒的催化性能第21-24页
     ·纳米粒子的催化性能第21-22页
     ·纳米金催化剂的特征第22页
     ·纳米金催化剂的失活第22-23页
     ·纳米金催化剂的发展第23-24页
   ·、杂多酸及杂多酸盐第24-28页
     ·杂多酸的结构第24-27页
       ·杂原子具有四面体配位的杂多阴离子第25页
       ·杂原子具有四面体配位的2:18系列杂多阴离子第25-26页
       ·杂原子具有八面体配位的杂多阴离子第26页
       ·二十面体配位的1:12系列杂多阴离子第26-27页
     ·稳定性第27-28页
   ·杂多酸的制备第28-31页
       ·水溶液中杂多酸的主要制备方法第28-30页
       ·酸化法第28-29页
       ·降解法第29页
       ·离子交换法第29-30页
     ·在非水溶液中合成第30页
     ·制备杂多酸的新技术第30-31页
       ·电化学法第30页
       ·氧化物化学激活法第30-31页
   ·、杂多酸的催化性能第31-34页
     ·杂多酸的催化性能第31-32页
     ·含过渡金属的杂多酸的催化性能第32页
     ·杂多酸用作选择性氧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第32-34页
   ·同多酸及同多酸盐第34页
   ·、杂多酸及金属纳米颗粒的负载第34-39页
     ·载体作用的机理第35页
     ·金属—载体的相互作用第35-36页
     ·常用的配体第36-39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9-41页
第二章 PW_(11)MO_x系列杂多酸盐和纳米金簇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表征第41-51页
   ·引言第41页
   ·实验部分第41-51页
     ·试剂第41页
     ·1:12型PW_(11)MO_x系列杂多酸盐的制备第41-42页
     ·PW_(11)MO_x系列杂多酸盐和纳米金簇复合催化剂的制备第42页
     ·PW_(11)MO_x系列杂多酸盐和纳米金簇复合催化剂的表征第42-44页
       ·红外光谱(IR)表征第42页
       ·XPS表征第42-43页
       ·透射电镜(TEM)表征第43页
       ·催化性能测试第43-44页
     ·结果与讨论第44-51页
       ·红外光谱(IR)表征第44-48页
       ·XPS表征结果第48-49页
       ·透射电镜(TEM)表征第49-50页
       ·催化性能测试第50-51页
第三章 Au-N-WO_x、Au-N-MoO_x、Au-N-VO_x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测试第51-57页
   ·引言第51页
   ·实验部分第51-57页
     ·试剂第51页
     ·W_6O_(19)~(2-)、Mo_8O_(26)~(4-)、V_(10)O_(28)~(3-)多酸离子的制备第51-52页
     ·Au-N-WO_x、Au-N-Mo_x、Au-N-VO_x复合催化剂的制备第52页
     ·催化剂的表征第52页
     ·结果与讨论第52-57页
       ·红外光谱(IR)表征第53-55页
       ·XPS表征第55-56页
       ·催化性能测试第56-57页
第四章 Au-MoO_x、Au-WO_x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第57-63页
   ·引言第57页
   ·实验部分第57-63页
     ·试剂第57页
     ·W_6O_(19)~(2-)、Mo_8O_(26)~(4-)多酸离子的制备第57页
     ·Au-N-WO_x、Au-N-Mo_x复合催化剂的制备第57-58页
     ·催化剂的表征第58页
     ·结果与讨论第58-63页
       ·红外光谱(IR)表征第59-60页
       ·XPS表征第60-61页
       ·催化性能测试第61-63页
第五章 结论第63-67页
   ·催化剂的组成与金纳米颗粒的分布状态第63-64页
   ·4-N,N二甲基胺基吡啶的作用第64-65页
     ·环己烯催化选择性氧化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2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73页
导师和作者简介第73-75页
附件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的研究
下一篇:一种主动防御可执行恶意代码的方法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