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插图清单 | 第15-19页 |
表格清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1-33页 |
·前言 | 第21页 |
·无毒防腐蚀涂料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 | 第21-22页 |
·环氧树脂固化剂研究进展 | 第22页 |
·无毒防锈颜料 | 第22-23页 |
·无溶剂涂料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玻璃鳞片在涂料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无溶剂涂料的发展方向 | 第24页 |
·氟碳树脂涂料的历史与发展 | 第24-29页 |
·常温固化型涂料 | 第24-27页 |
·水性氟树脂涂料 | 第27页 |
·高固体份和粉末涂料 | 第27页 |
·含氟丙烯酸树脂改性涂料 | 第27页 |
·低表面能涂料 | 第27页 |
·抗沾污氟碳涂料 | 第27-29页 |
·涂层减流阻及抗空泡腐蚀技术 | 第29-31页 |
·涂层的减流阻技术 | 第30页 |
·涂层抗空泡腐蚀技术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无毒防锈底漆研究 | 第33-60页 |
·前言 | 第33页 |
·无毒防锈颜料的防腐蚀机理 | 第33-34页 |
·磷酸锌的防腐蚀机理 | 第33-34页 |
·磷酸铝的防腐蚀机理 | 第34页 |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试验材料、设备及检验方法 | 第34-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性能测试 | 第35-3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59页 |
·防锈底漆配方研究 | 第37-55页 |
·成膜树脂与固化剂 | 第38-41页 |
·防锈颜料的研究 | 第41-47页 |
·惰性颜填料的研究 | 第47-50页 |
·不同防锈颜料的协同作用 | 第50-54页 |
·溶剂、稀释剂和助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第54页 |
·偶联剂与涂层性能的关系 | 第54-55页 |
·无毒防腐底漆的基本配方与性能 | 第55页 |
·研制底漆与其它涂层的性能比较 | 第55-58页 |
·研制底漆的施工工艺研究 | 第58-59页 |
·前处理工艺 | 第58-59页 |
·施工技术条件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无溶剂耐磨涂料的研究 | 第60-80页 |
·前言 | 第60页 |
·涂料配方研究 | 第60-68页 |
·成膜树脂的选择 | 第60-61页 |
·羧基丁睛增韧技术 | 第61-64页 |
·玻璃鳞片的应用 | 第64-66页 |
·涂料其它添加材料 | 第66-68页 |
·防沉降剂和触变剂 | 第66-68页 |
·活性稀释剂 | 第68页 |
·涂料配方与技术指标 | 第68-69页 |
·涂层体系性能评价 | 第69-78页 |
·涂层配套体系 | 第70页 |
·盐雾试验 | 第70-72页 |
·湿热试验 | 第72-73页 |
·耐盐水性能 | 第73-74页 |
·耐酸性 | 第74-75页 |
·耐碱性 | 第75页 |
·耐油性 | 第75页 |
·涂层水蒸汽渗透率 | 第75-76页 |
·涂层的耐磨耗性 | 第76-78页 |
·玻璃鳞片涂层的耐磨耗性能 | 第77页 |
·不同面漆的耐磨耗性能 | 第77-78页 |
·研制涂料的施工工艺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耐候性氟碳树脂涂料研究 | 第80-96页 |
·涂料配方研究 | 第80-81页 |
·实验设备及材料 | 第80页 |
·树脂的选择研究 | 第80-81页 |
·固化剂的筛选研究 | 第81页 |
·性能试验方法 | 第81-83页 |
·试样制备 | 第81-82页 |
·物理机械性能 | 第82页 |
·耐盐雾性能 | 第82页 |
·耐候性 | 第82-83页 |
·耐化学品性能 | 第83页 |
·耐霉菌性能 | 第8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3-95页 |
·涂层物理机械性能 | 第83-84页 |
·耐候性 | 第84-90页 |
·人工加速老化(QUV)试验 | 第84-87页 |
·大气曝晒试验 | 第87-90页 |
·耐盐雾性能 | 第90页 |
·耐霉菌性能 | 第90-95页 |
·试验样品 | 第90-91页 |
·试验条件 | 第91页 |
·试验结果 | 第91页 |
·结果分析 | 第9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氟碳涂料的抗沾污与减流阻性能 | 第96-118页 |
·氟碳涂层的抗沾污性能研究 | 第96-105页 |
·涂层清洁率测试方法 | 第96-97页 |
·涂层的耐沾污性能 | 第97-101页 |
·疏水涂层的清洁率 | 第97页 |
·亲水涂层的清洁率 | 第97-99页 |
·亲水-疏水涂层的清洁率比较 | 第99-101页 |
·低光泽涂层的清洁率 | 第101-104页 |
·低光泽涂层的清洁性能 | 第101-103页 |
·亲水添加剂与涂层清洁率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不同涂层的清洁率 | 第104-105页 |
·涂层的减流阻性能研究 | 第105-112页 |
·减流阻测试装置 | 第105页 |
·可拆卸测试管路 | 第105-106页 |
·测量系统的稳定性 | 第106-107页 |
·不同涂层的减阻效果 | 第107-112页 |
·涂层的压差损失与减阻率 | 第107-108页 |
·表面形貌与减阻效果的关系 | 第108-112页 |
·低表面能涂层紫外光照时间与摩擦学性能的关系 | 第112-116页 |
·摩擦系数测试设备与材料 | 第112-113页 |
·摩擦系数测试设备 | 第112-113页 |
·试验材料 | 第113页 |
·不同光照时间涂层的摩擦学曲线 | 第113-115页 |
·紫外光照时间与低表面能涂层摩擦系数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防空泡腐蚀弹性体涂层研究 | 第118-131页 |
·前言 | 第118页 |
·试验内容与结果讨论 | 第118-125页 |
·室温固化体系的研究 | 第118-122页 |
·基材前处理 | 第118-120页 |
·粘接底层的研究 | 第120-121页 |
·中间过渡层的研究 | 第121-122页 |
·弹性体面层的研究 | 第122页 |
·加温固化弹性体涂层的研究 | 第122-125页 |
·基材前处理 | 第122页 |
·粘接底层的研究 | 第122-123页 |
·中间过渡层的研究 | 第123页 |
·面层研究 | 第123-125页 |
·涂层抗空泡腐蚀性能 | 第125-128页 |
·空泡腐蚀试验方法 | 第125页 |
·清水振动空蚀试验 | 第125-127页 |
·人造海水振动空蚀试验 | 第127-128页 |
·薄壁管抗空蚀涂层热力学仿真计算 | 第128-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七章 圆管内壁单道次涂覆毫米量级特厚精密多功能有机涂层研究 | 第131-17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页 |
·特种涂料的研制 | 第131-138页 |
·特种涂料的研制目标 | 第131-135页 |
·无溶剂厚浆双组份反应固化型苯氧基树脂改性环氧树脂涂料的研制 | 第135-138页 |
·圆管内壁单道次涂覆毫米量级特厚精密多功能有机涂层工艺研究 | 第138-145页 |
·涂覆工艺设计依据及工艺设计要点 | 第138-140页 |
·涂覆工艺设计依据 | 第138页 |
·涂覆工艺设计要点 | 第138-139页 |
·××产品内壁涂覆工艺路线 | 第139-140页 |
·专用管内壁有机厚涂层离心自流平涂覆机及其工装设计 | 第140-145页 |
·专用管内壁有机厚涂层离心自流平涂覆机设计 | 第140-141页 |
·前、后管封头设计 | 第141-143页 |
·有效封堵注入管内的液态涂料的措施 | 第143页 |
·合理选用封头和堵头材料以避免涂层粘附在它们的表面 | 第143-145页 |
·××产品内壁涂覆工艺操作规程 | 第145-147页 |
·装堵头 | 第145页 |
·装前(后)管体非涂覆段端面封头 | 第145-146页 |
·装前(后)管体涂覆段端面封头 | 第146页 |
·在CB-1型管内壁有机厚涂层离心自流平涂覆机上安装工件 | 第146页 |
·工件预热 | 第146页 |
·注入液态涂料 | 第146页 |
·离心自流平涂覆 | 第146页 |
·拆卸封头和堵头 | 第146-147页 |
·检查涂层厚度和外观 | 第147页 |
·用模拟件进行××产品内壁涂层工艺的试验验证 | 第147-152页 |
·采用圆管内壁单道次涂覆毫米量级特厚精密多功能有机涂层技术制备××产品内壁涂层 | 第152页 |
·圆管内壁单道次涂覆毫米量级特厚精密多功能有机涂层技术在天然气输送管道中应用价值探讨 | 第152-169页 |
·前言 | 第152-153页 |
·与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相关的流体力学知识 | 第153-161页 |
·流动类型与雷诺数 | 第153-154页 |
·圆管内的紊流运动 | 第154-157页 |
·水平直圆管中紊流流动的沿程阻力 | 第157-158页 |
·管壁粗糙度和雷诺数对沿程阻力的影响 | 第158-161页 |
·用算例证明圆管内壁单道次涂覆毫米量级特厚精密多功能有机涂层技术在天然气输送管道中应用价值 | 第161-169页 |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第八章 本博士论文的创新点及今后工作展望 | 第170-172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0-171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71-172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88-192页 |
作者简介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