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7页 |
·植物的抗病机制 | 第13-20页 |
·信号识别 | 第13-15页 |
·信号传递 | 第15-16页 |
·植物的防卫反应 | 第16-17页 |
·系统性获得抗性 | 第17页 |
·信号传导分子 | 第17-20页 |
·诱导系统抗性 | 第20页 |
·植物基因分离和克隆的方法及其应用 | 第20-23页 |
·基因文库技术 | 第20-21页 |
·生物芯片技术 | 第21页 |
·电子延伸 | 第21-22页 |
·RACE 技术 | 第22页 |
·插入突变技术 | 第22-23页 |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 | 第23-25页 |
·RNA 沉默 | 第23页 |
·RNA 沉默机制 | 第23-24页 |
·VIGS 载体 | 第24-25页 |
·病毒侵染方式 | 第25页 |
·VIGS 的抑制 | 第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条锈菌单孢系的分离和接种取样 | 第27-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分离单孢系的方法及过程 | 第27-29页 |
·试验材料的接种 | 第29-30页 |
·结果 | 第30-33页 |
·单孢系的鉴定 | 第30-31页 |
·试验材料的接种和取材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基于gene-for-gene 的表型 | 第33-34页 |
·接菌材料取样时间点的合理性 | 第34-35页 |
第三章 CDNA-AFLP 分离 EST 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45页 |
·材料及处理 | 第35页 |
·总 RNA 提取 | 第35-37页 |
·cDNA 的合成 | 第37-39页 |
·cDNA-AFLP 的操作步骤 | 第39-41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电泳 | 第41-42页 |
·扩增片段的克隆 | 第42-43页 |
·克隆片段的测序 | 第43-44页 |
·DNAstar 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 | 第44-45页 |
·结果 | 第45-51页 |
·总 RNA 的质量检测 | 第45-46页 |
·材料的发病情况 | 第46页 |
·cDNA-AFLP 差异 EST 的分离 | 第46-49页 |
·序列测序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cDNA-AFLP 的发展及其特点 | 第51页 |
·抗病与其它非生物胁迫的共性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基因的实时定量分析、克隆和亚细胞定位 | 第53-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63页 |
·材料及处理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2页 |
·分离 EST 表达水平上的分析 | 第63-67页 |
·基因的克隆 | 第67-71页 |
·PTaRtL 和 TaSBL 基因的瞬时表达 | 第71-72页 |
·讨论 | 第72-73页 |
·PTaRtL 和 TaSBL 基因的全长性分析 | 第72页 |
·TaHLRG 是一个 Homeobox 类的新基因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基因的抗病性分析及染色体定位 | 第73-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6页 |
·材料 | 第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3-76页 |
·结果 | 第76-79页 |
·PTaRtL 和 TaHLRG 的染色体定位 | 第76-77页 |
·TaHLRG 与小麦抗白粉病和条锈病成株抗性的相关性 | 第77-78页 |
·TaHLRG、PTaRtL 和 TaSBL 条锈病抗性 VIGS 实验分析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9-80页 |
·TaHLRG 在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中的作用 | 第79页 |
·PTaRtL 和 TaSBL 在小麦条锈病抗性中的作用 | 第79-80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