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26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二、研究问题的缘起 | 第15-19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难度和方法 | 第19-24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三、选题难度和创新性 | 第21-2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研究架构 | 第24-26页 |
第一章 媒介形象系统的内涵 | 第26-60页 |
第一节 形象的研究 | 第26-39页 |
一、国内对于形象的研究 | 第26-29页 |
二、国外对于形象(image)的研究 | 第29-31页 |
三、中国人对形象问题尤为重视的深层原因 | 第31-32页 |
四、形象的内涵 | 第32-34页 |
五、关于形象定义的说明 | 第34-37页 |
六、形象的基本特征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 第39-50页 |
一、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使用与研究 | 第39-47页 |
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一词的应用研究 | 第47-50页 |
第三节 媒介形象系统内涵分析 | 第50-54页 |
一、媒介形象是一个系统 | 第50-53页 |
二、媒介形象系统内涵的界定 | 第53-54页 |
第四节 媒介形象系统的认知特征 | 第54-60页 |
一、媒介形象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 第54-55页 |
二、媒介形象具有整体性 | 第55页 |
三、媒介形象具有多层次性和相关性 | 第55-56页 |
四、媒介形象具有价值性 | 第56-57页 |
五、媒介形象具有时效性 | 第57页 |
六、媒介形象既有共享性又有独享性 | 第57页 |
七、媒介形象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 第57-58页 |
八、媒介形象具有可传播性 | 第58页 |
九、媒介形象具有可塑造性 | 第58-59页 |
十、媒介形象具有脆性特征 | 第59-60页 |
第二章 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第60-95页 |
第一节 结构的界定 | 第60-64页 |
一、结构主义的“结构” | 第60-61页 |
二、系统论的“结构” | 第61-62页 |
三、在结构主义与系统论的边缘使用“结构”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媒介形象系统外部结构 | 第64-76页 |
一、系统和媒介形象系统 | 第64-69页 |
二、媒介形象属于“形象”而不属于“媒介” | 第69-70页 |
三、媒介形象系统在形象系统中的位置 | 第70-74页 |
四、媒介形象系统与国家形象系统的关系 | 第74-76页 |
第三节 媒介形象系统内部结构 | 第76-87页 |
一、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 | 第76-77页 |
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 | 第77-80页 |
三、媒介形象系统内部结构模型 | 第80-81页 |
四、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关系 | 第81-84页 |
五、传播者产品形象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关系 | 第84-87页 |
第四节 媒介形象系统的功能 | 第87-95页 |
一、媒介形象系统的功能不同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功能 | 第87页 |
二、媒介形象功能研究综述 | 第87-90页 |
三、媒介形象系统的功能分析 | 第90-95页 |
第三章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 | 第95-137页 |
第一节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95-112页 |
一、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因素 | 第95-104页 |
二、环境因素 | 第104-106页 |
三、社会大众因素 | 第106-112页 |
第二节 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 | 第112-137页 |
一、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标准 | 第113-115页 |
二、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策略和方法综述 | 第115-133页 |
三、对于塑造传播者媒介形象策略和方法的思考 | 第133-137页 |
第四章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 | 第137-175页 |
第一节 媒体非平视效应 | 第137-141页 |
一、媒体非平视效应的提出 | 第138-139页 |
二、媒体非平视效应的效果 | 第139-141页 |
第二节 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 第141-151页 |
一、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的认定 | 第141页 |
二、媒体仰视效应 | 第141-142页 |
三、强制传播 | 第142-149页 |
四、逆歧视策略 | 第149-151页 |
第三节 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 第151-159页 |
一、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的认定 | 第151-152页 |
二、媒体相对平视效应 | 第152-154页 |
三、妥协与共谋 | 第154-159页 |
第四节 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 第159-170页 |
一、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的认定 | 第160-161页 |
二、媒体俯视效应 | 第161-168页 |
三、“求助”、“搭便车”与“不合作”策略 | 第168-170页 |
第五节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 | 第170-175页 |
一、相近的策略和方法 | 第171-173页 |
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研究中的“两多一少”的问题 | 第173-175页 |
结语 | 第175-181页 |
一、媒介形象系统的复杂性与媒介形象研究的相对简单化之间的矛盾 | 第175-177页 |
二、媒介形象的系统性与媒介形象研究的非系统性之间的矛盾 | 第177-178页 |
三、媒介形象研究任重而道远 | 第178-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3页 |
后记 | 第193-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