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南、北半球大气相互作用和越赤道气流研究回顾 | 第13-22页 |
| ·越赤道气流通道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5-17页 |
| ·越赤道气流的气候学特征 | 第17-18页 |
| ·越赤道气流与其他天气、气候系统的联系 | 第18-21页 |
| ·越赤道气流与季风及其爆发 | 第18-19页 |
| ·越赤道气流与海温 | 第19页 |
| ·越赤道气流与降水 | 第19-20页 |
| ·越赤道气流与台风 | 第20-21页 |
| ·南、北半球大气相互作用及越赤道气流通道的形成机制 | 第21-2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3-25页 |
|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 第二章 从经向质量通量角度对再分析资料的比较 | 第31-55页 |
| ·引言 | 第31-32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 ·资料 | 第32-33页 |
| ·方法 | 第33页 |
| ·纬向平均经向质量通量和地面气压变化的对比分析 | 第33-41页 |
| ·越赤道整层质量通量 | 第33-36页 |
| ·南、北半球平均地面气压的变化 | 第36-38页 |
| ·全球整层大气质量经向交换 | 第38-39页 |
| ·越赤道质量通量的垂直分布 | 第39-41页 |
| ·越赤道经向质量通量的纬向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 ·四种资料越赤道经向质量通量的纬向分布差异 | 第42-44页 |
| ·NCEP 1与ERA40 | 第42-43页 |
| ·NCEP 2与NCEP1 | 第43-44页 |
| ·NCEP 2与ERA40 | 第44页 |
| ·赤道地区四种再分析资料经向风的比较 | 第44-48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第三章 AMIP模式对南、北半球间大气经向质量输送的模拟 | 第55-69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采用模式概况 | 第55-56页 |
| ·模式对越赤道整层质量通量的模拟 | 第56-60页 |
| ·模式对分层的越赤道质量通量的模拟 | 第60-65页 |
| ·对越过其它纬度整层大气质量通量的模拟 | 第65-66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南、北两半球之间的大气质量输送和推动力 | 第69-87页 |
| ·引言 | 第69-70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70-71页 |
| ·资料 | 第70页 |
| ·方法 | 第70-71页 |
| ·半球间经向质量通量的气候学特征 | 第71-79页 |
| ·分层依据 | 第72-73页 |
| ·越赤道经向质量通量的年变化特征 | 第73-79页 |
| ·南、北两半球大气之间的推动力 | 第79-82页 |
| ·小结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第五章 越赤道气流的气候学特征 | 第87-117页 |
| ·引言 | 第87-88页 |
| ·资料介绍 | 第88页 |
| ·越赤道气流通道位置的分布和范围 | 第88-97页 |
| ·对流层高、低层越赤道气流代表气压层的选取 | 第88-91页 |
| ·气候平均下的通道中心及范围 | 第91-97页 |
| ·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循环 | 第97-99页 |
| ·越赤道气流的多年变化及其主要周期 | 第99-108页 |
| ·对流层低层 | 第100-104页 |
| ·对流层高层 | 第104-108页 |
| ·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 | 第108-112页 |
| ·越赤道水汽输送 | 第112-113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 第六章 越赤道经向风异常的垂直传播特征 | 第117-141页 |
| ·引言 | 第117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117-119页 |
| ·资料 | 第117页 |
| ·方法 | 第117-119页 |
| ·赤道地区纬向平均经向风的垂直传播特征 | 第119-123页 |
| ·各支越赤道气流的垂直传播特征 | 第123-135页 |
| ·42.5°E越赤道气流 | 第123-125页 |
| ·87.5°E越赤道气流 | 第125-127页 |
| ·105°E越赤道气流 | 第127-129页 |
| ·127.5°E越赤道气流 | 第129-130页 |
| ·150°E越赤道气流 | 第130-132页 |
| ·102.5°W越赤道气流 | 第132-133页 |
| ·70°W越赤道气流 | 第133-135页 |
| ·12.5°W越赤道气流 | 第135页 |
| ·小结和讨论 | 第135-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
| 第七章 越赤道气流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 第141-151页 |
| ·引言 | 第141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141-142页 |
| ·夏季105°E越赤道气流与秋季江南降水的关系 | 第142-147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147-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51页 |
| 第八章 总结和讨论 | 第151-157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1-155页 |
| ·问题和展望 | 第155-157页 |
| 附录A 已发表的论文 | 第157-166页 |
| 附录B 个人简历 | 第166-167页 |
| 附录C 发表和完成论文目录、参加会议情况 | 第167-168页 |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