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化的理论依据 | 第15-27页 |
第一节 未成年犯罪人的自身特性 | 第16-19页 |
一、未成年罪犯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 | 第16页 |
二、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显著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刑法的本质精神并不要求必须刑罚化 | 第19-20页 |
一、刑法自身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 | 第19页 |
二、刑法具有自由保障、秩序维持、行为规制的功能 | 第19页 |
三、现代刑法所追求的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之一即刑法经济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刑罚功能的局限性 | 第20-24页 |
一、犯罪教唆 | 第21-22页 |
二、挫折感加强—“标签理论” | 第22-23页 |
三、社会化进程中断—“控制论” | 第23页 |
四、不符合人道精神 | 第23-24页 |
第四节 非刑罚处置措施的优点及功能 | 第24-27页 |
一、非刑罚处置措施的优点 | 第24-25页 |
二、非刑罚处置措施的功能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化的途径 | 第27-39页 |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化的现状和不足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当前国际上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化趋势 | 第29-30页 |
一、联合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化趋势 | 第29页 |
二、世界各主要国家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化趋势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化体系 | 第30-39页 |
一、改进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置措施的现有种类 | 第30-31页 |
二、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的保安处分体系 | 第31-37页 |
三、在刑罚执行中及时加以非刑罚化的处理 | 第37页 |
四、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化的社会支持问题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