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审丑美学观探微
目录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庄子美学中"丑"的真谛 | 第9-17页 |
一、趋美避丑,人之秉性 | 第9-13页 |
1.自然之美 | 第10-11页 |
2.矫柔造作之丑 | 第11-13页 |
二、丑的分层剖析 | 第13-15页 |
1.外丑内美 | 第13-15页 |
2.外美内丑 | 第15页 |
三、丑也即个体生命的不自由 | 第15-17页 |
1.外在丑是形体的束缚 | 第15-16页 |
2.内在丑是心灵的遮蔽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丑的归途:向美转化、向"道"皈依 | 第17-27页 |
一、作为现象界的丑向美转化的方式 | 第17-22页 |
1.矫柔造作之丑"法天贵真" | 第17-18页 |
2."形"之丑以"德"充 | 第18-20页 |
3.失"德"之丑弃功弃名 | 第20-22页 |
二、审美心胸是丑向美转化的必备前提 | 第22-25页 |
1.心斋——心理准备 | 第22-23页 |
2.坐忘——心灵体悟 | 第23-24页 |
3.虚静——澄明之境 | 第24-25页 |
三、"道"是丑最终通向美的归途 | 第25-27页 |
1."道"是美的内在规定性 | 第25-26页 |
2."道"使丑转向了"大美"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庄子审丑的合理与症结 | 第27-37页 |
一、审丑的内在合理性 | 第27-33页 |
1.庄子审丑观对文艺美学的总体影响 | 第28-30页 |
2.庄子审丑的诗性思维 | 第30-32页 |
3.庄子审丑的辩证性思维 | 第32-33页 |
二、美丑同一抹煞了二者质的差别 | 第33-34页 |
三、庄子审丑理论陷于自我理论的矛盾状态 | 第34-37页 |
1.万物源于道又归于道的理论 | 第35-36页 |
2.审美经验与内在的审美规律不符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附录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