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8页 |
第一章 唐宋诗之争的由来和发展 | 第8-23页 |
第一节 唐宋诗之争的嬗变(宋—明) | 第8-11页 |
第二节 清初诗坛的唐宋之争 | 第11-18页 |
一、清初诗坛的诗学风气 | 第11-13页 |
二、唐诗派和宋诗派阵营的形成 | 第13-16页 |
(一) 唐诗派阵营成员 | 第13-14页 |
(二) 宋诗派阵营成员 | 第14-16页 |
三、清初诗坛的论争案例分析 | 第16-18页 |
第三节 清中叶和晚清诗坛的唐宋融通 | 第18-22页 |
一、清中叶诗坛的唐宋之分 | 第18-20页 |
二、晚清诗坛的唐宋并重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主性情与重学问:唐宋诗派审美取向之辨 | 第23-35页 |
第一节 清初诗坛性情优先,兼顾学问的倾向 | 第23-27页 |
一、清初之专主性情者 | 第23-25页 |
二、清初之兼顾学问者 | 第25-26页 |
三、清初性情与学问并重者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清中叶主性情与重学问之辨 | 第27-32页 |
一、清中叶倡学问优先者 | 第27-28页 |
二、清中叶倡性情优先者 | 第28-30页 |
三、清中叶主性情与重学问的辩争 | 第30-32页 |
第三节 主性情与重学问之争的融通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重兴象与尚理趣:唐宋诗派关于诗美的不同取向 | 第35-48页 |
第一节 兴象、理趣与唐宋诗的关系 | 第35-38页 |
一、唐诗与兴象 | 第35-36页 |
二、宋诗与理趣 | 第36-38页 |
第二节 清人对兴象和理趣的选择 | 第38-43页 |
一、清代之主兴象者 | 第38-40页 |
二、清代之尚理趣者 | 第40-41页 |
三、清代兴象与理趣并重者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唐宋诗派主“兴象”与尚“理趣”的交锋 | 第43-47页 |
一、关于兴象真实性的分歧 | 第43-44页 |
二、关于理语和理趣入诗看法的不同 | 第44-46页 |
三、关于兴象和理趣审美特征的对垒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清代唐宋诗之争的余波、影响及意义 | 第48-54页 |
一、清代唐宋诗之争的余波 | 第48-49页 |
二、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三、清代唐宋诗之争的意义 | 第50-52页 |
四、论争的几点启示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