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 ·创新 | 第9-10页 |
| ·自主学习 | 第10页 |
| ·教学模式 | 第10页 |
| ·研究性教学模式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页 |
| ·主要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 ·高等教育规律 | 第11页 |
| ·基于脑的教育理论 | 第11-12页 |
|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理论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国外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 ·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 ·对构建大学公共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LGS模式的启示 | 第16-18页 |
| 2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 第18-26页 |
| ·教学模式的要素和特点 | 第18-20页 |
| ·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分类 | 第18-19页 |
| ·教学模式的要素 | 第19页 |
| ·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19-20页 |
| ·国内外对研究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 第20页 |
| ·对研究性教学的研究 | 第20-22页 |
|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22-24页 |
| ·教学理念 | 第22页 |
| ·教学方法 | 第22-23页 |
| ·教学程序 | 第23-24页 |
|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24-26页 |
| ·学生的主体性 | 第24页 |
| ·环境的开放性 | 第24-25页 |
| ·形态的不确定性 | 第25-26页 |
| 3 大学公共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LGS模式的构建 | 第26-34页 |
| ·大学公共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LGS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6-28页 |
| ·大学公共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LGS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第26-27页 |
| ·大学公共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LGS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28页 |
| ·大学公共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LGS模式的内涵 | 第28-31页 |
| ·教学理念前卫化 | 第28页 |
| ·教学方法多样化 | 第28-29页 |
| ·教学程序人性化 | 第29-31页 |
| ·大学公共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LGS模式的特点 | 第31-32页 |
| ·重过程 | 第31-32页 |
| ·重输出 | 第32页 |
| ·重全员参与 | 第32页 |
| ·重环境的开放性 | 第32页 |
| ·实施大学公共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LGS模式的难点 | 第32-34页 |
| ·案例和问题难于设计 | 第32-33页 |
| ·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难于掌控 | 第33页 |
| ·教师工作难于量化 | 第33页 |
| ·知识的学习难以系统化 | 第33-34页 |
| 4 大学公共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LGS模式的实践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 ·实践进程 | 第34页 |
| ·实践对象和时间 | 第34页 |
| ·实践进程安排 | 第34页 |
| ·实践方法 | 第34页 |
| ·实践结果 | 第34-38页 |
| 5 结语 | 第38-39页 |
| ·大学公共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LGS模式的实践成果 | 第38页 |
| ·大学公共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LGS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附录 | 第45-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