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荣辱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7-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基本思路 | 第10-12页 |
四、创新点、重点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荣辱的本质 | 第14-46页 |
第一节 "荣"、"辱" | 第14-36页 |
一、"荣"、"辱" | 第14-26页 |
二、荣辱与善恶 | 第26-30页 |
三、荣辱观与荣辱感 | 第30-36页 |
第二节 荣辱与成人 | 第36-46页 |
一、"性伪之辨" | 第36-42页 |
二、"立人之大节" | 第42-46页 |
第二章 荣辱的内容 | 第46-80页 |
第一节 礼 | 第46-65页 |
一、礼:"人道之极" | 第46-58页 |
二、"群":群则荣,不群则辱 | 第58-61页 |
三、"分":分则荣,不分则辱 | 第61-65页 |
第二节 义 | 第65-80页 |
一、"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 第65-70页 |
二、"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 | 第70-74页 |
三、"以义制利" | 第74-78页 |
四、荣辱的分类 | 第78-80页 |
第三章 荣辱的价值 | 第80-112页 |
第一节 塑造君子人格 | 第80-100页 |
一、知"道" | 第80-91页 |
二、欲"善" | 第91-95页 |
三、致"诚" | 第95-100页 |
第二节 规导伦理秩序 | 第100-112页 |
一、崇礼敬义 | 第100-105页 |
二、安分有则 | 第105-108页 |
三、廉耻风俗 | 第108-112页 |
第四章 荣辱的生成 | 第112-142页 |
第一节 "化性起伪" | 第112-126页 |
一、"性恶善伪" | 第112-116页 |
二、"涂之人可以为禹" | 第116-118页 |
三、"师法之化" | 第118-126页 |
第二节 "注错习俗" | 第126-130页 |
一、"注错之当"与"注错之过" | 第126-127页 |
二、社会评价 | 第127-130页 |
第三节 "隆礼重法" | 第130-133页 |
一、"隆礼" | 第130-132页 |
二、"尚贤使能" | 第132-133页 |
第四节 "成乎修为" | 第133-142页 |
一、"疆学而求" | 第133-135页 |
二、"学至乎行" | 第135-138页 |
三、"见贤思齐" | 第138-139页 |
四、"积善成德" | 第139-142页 |
尾言:荀子荣辱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1页 |
后记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