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3页 |
·协同在企业集团管理中凸现重要 | 第11-12页 |
·企业集团的复杂性 | 第12-13页 |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兴起 | 第13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合力模型 | 第13-14页 |
·管理熵:企业组织结构中的管理效率递减规律 | 第14-15页 |
·协同能力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内容、意义及范围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及范围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提出了企业集团协同能力体系框架 | 第19页 |
·构建了一个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理论模型 | 第19-20页 |
·建立了一个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的量化指标体系 | 第20-21页 |
2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33页 |
·企业集团 | 第21-24页 |
·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 第21-22页 |
·企业集团的组成与形式 | 第22-23页 |
·企业集团的特征 | 第23页 |
·企业集团的定义 | 第23页 |
·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 | 第23-24页 |
·协同能力 | 第24-25页 |
·协同效应 | 第25-31页 |
·协同效应定义 | 第25-26页 |
·协同效应分类 | 第26-29页 |
·国内外对协同效应评价的研究 | 第29-31页 |
·影响因素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回顾 | 第33-61页 |
·协同理论 | 第33-39页 |
·协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33-35页 |
·基于协同理论的企业管理 | 第35-36页 |
·协同理论在企业层面上的作用形式 | 第36-38页 |
·企业集团整体协同分析 | 第38-39页 |
·企业组织结构理论 | 第39-47页 |
·企业组织结构理论综述 | 第39-41页 |
·企业组织结构模式 | 第41-43页 |
·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43-44页 |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模式 | 第44-47页 |
·企业能力理论 | 第47-52页 |
·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 | 第47-49页 |
·企业能力理论的主要范式 | 第49-52页 |
·熵理论 | 第52-60页 |
·企业熵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53-58页 |
·企业能力测度模型 | 第58-59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理论模型构建 | 第61-76页 |
·企业协同机理 | 第61-64页 |
·国外学者对企业协同机理的研究 | 第61-62页 |
·国内学者对企业协同机理的研究 | 第62-64页 |
·企业集团的要素构成 | 第64-65页 |
·构建理论模型 | 第65-70页 |
·量表开发 | 第66-67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7-68页 |
·因子分析 | 第68-69页 |
·结构模型 | 第69-70页 |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深度分析 | 第70-75页 |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构成 | 第70-71页 |
·宏观层协同能力 | 第71页 |
·中观层协同能力 | 第71-72页 |
·微观层协同能力 | 第72-73页 |
·宏观、中观、微观协同能力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 | 第73页 |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与协同效应、影响因素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实证研究 | 第76-103页 |
·研究对象与设计 | 第76-79页 |
·研究对象 | 第76页 |
·问卷设计 | 第76-77页 |
·问卷分析方法 | 第77-79页 |
·结构方程模型 | 第79-81页 |
·变量的测量 | 第81-87页 |
·宏观协同能力的测量 | 第82页 |
·中观协同能力的测量 | 第82-83页 |
·微观协同能力的测量 | 第83-84页 |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的测量 | 第84页 |
·企业集团协同效应的测量 | 第84-86页 |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影响因素的测量 | 第86-87页 |
·数据分析与结论 | 第87-102页 |
·结构方程的合理性分析 | 第88页 |
·问卷信度分析 | 第88-93页 |
·问卷效度分析 | 第93-96页 |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及其与协同效应的关系 | 第96-100页 |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6 京博集团协同能力研究 | 第103-123页 |
·京博集团概况 | 第103-105页 |
·京博集团组织架构 | 第103-105页 |
·京博集团管控模式 | 第105页 |
·京博集团协同能力测量 | 第105-112页 |
·京博集团协同能力模型 | 第105-107页 |
·京博集团协同能力测算 | 第107-108页 |
·京博集团协同能力指数的计算 | 第108-112页 |
·京博集团影响因素 | 第112-122页 |
·宏观影响因素 | 第112-116页 |
·微观影响因素 | 第116-119页 |
·京博集团协同能力影响因素的测量 | 第119-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8页 |
·结论 | 第123-126页 |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123页 |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确定 | 第123-124页 |
·企业集团协同效应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24页 |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理论模型实证方法 | 第124-126页 |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影响因素、协同效应相关性研究 | 第126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研究不足 | 第126-127页 |
·研究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
附录A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的调查问卷 | 第133-137页 |
附录B 企业集团协同能力调查 | 第13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