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及审计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3页 |
| ·舞弊的概念 | 第9-11页 |
| ·管理舞弊界定 | 第11-12页 |
| ·舞弊审计定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 ·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2. 管理舞弊行为及手段研究 | 第19-33页 |
| ·管理舞弊理论概述 | 第19-22页 |
| ·管理舞弊冰山理论 | 第19页 |
| ·管理舞弊三角形理论 | 第19-21页 |
| ·管理舞弊GONE 理论 | 第21页 |
| ·管理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第21-22页 |
| ·管理舞弊行为研究 | 第22-25页 |
| ·管理舞弊的动机 | 第22-23页 |
| ·管理舞弊的环境 | 第23-24页 |
| ·管理舞弊行为合理化 | 第24-25页 |
| ·管理舞弊手段研究 | 第25-31页 |
| ·管理舞弊症结所在 | 第31-33页 |
| 3. 管理舞弊审计责任 | 第33-39页 |
| ·管理舞弊审计产生及发展 | 第33页 |
| ·管理舞弊审计责任探讨 | 第33-39页 |
| ·查错防弊阶段 | 第34-35页 |
| ·验证财务报表真实公允性阶段 | 第35-36页 |
| ·双重审计目标阶段 | 第36-38页 |
| ·以降低信息风险为目标的财务报表验证阶段 | 第38页 |
| ·我国现阶段注册会计师舞弊审计责任 | 第38-39页 |
| 4. 舞弊审计的模式选择 | 第39-54页 |
|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 第40-41页 |
| ·基本理念 | 第40页 |
| ·模式的内在缺陷 | 第40-41页 |
|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 第41-43页 |
| ·基本理念 | 第41-42页 |
| ·模式的局限性 | 第42-43页 |
| ·舞弊审计模式重构:公司治理导向审计 | 第43-54页 |
| ·舞弊审计模式重构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 第43页 |
| ·审计目标的重新定位 | 第43-46页 |
| ·公司治理导向审计之理念构想 | 第46-48页 |
| ·公司治理导向审计之程序设计 | 第48-54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作者简历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