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 本论文常用的缩略词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1 引言 | 第17-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4页 |
| ·实验菌株 | 第19页 |
| ·工程菌和质粒 | 第19页 |
| ·酶类与主要试剂(盒) | 第19页 |
| ·实验动物与免疫血清 | 第19页 |
| ·主要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 第19-23页 |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 ·鼠抗拟态弧菌外膜蛋白免疫血清制备 | 第23-24页 |
| ·细菌外膜蛋白的提取 | 第23-24页 |
| ·免疫原的制备 | 第24页 |
| ·免疫接种 | 第24页 |
| ·鼠抗Omps抗体的检测 | 第24页 |
| ·拟态弧菌ompU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4-28页 |
| ·细菌培养与基因组DNA提取 | 第24-25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5页 |
| ·ompU的扩增 | 第25-26页 |
|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26-27页 |
| ·PCR产物的单酶切鉴定 | 第27页 |
| ·PCR产物与pMD18-T载体的连接 | 第27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7-28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8页 |
| ·重组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8页 |
| ·ompU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8页 |
| ·重组质粒pGEX-4T-1-OmpU的构建与表达 | 第28-33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9页 |
| ·HX4菌株ompU PCR扩增与PCR产物纯化 | 第29页 |
| ·PCR纯化产物与表达质粒的双酶切 | 第29-30页 |
| ·双酶切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30页 |
| ·ompU与表达质粒的连接 | 第30-31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1页 |
|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31-32页 |
| ·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OmpU的原核表达与鉴定 | 第32-33页 |
| ·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OmpU的诱导表达 | 第32页 |
|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鉴定 | 第32页 |
| ·表达产物的定位分析 | 第32-33页 |
| ·重组蛋白OmpU的免疫保护性测定 | 第33-34页 |
| ·融合蛋白GST-OmpU的提取 | 第33页 |
| ·融合蛋白GST-OmpU浓度测定 | 第33页 |
| ·攻毒保护试验 | 第33页 |
| ·重组蛋白OmpU的免疫保护性测定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 ·鼠抗拟态弧菌外膜蛋白免疫血清制备 | 第34页 |
| ·ompU PCR扩增与PCR产物单酶切鉴定 | 第34-35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5-36页 |
| ·ompU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36-39页 |
| ·ompU片段同源性分析 | 第36页 |
| ·OmpU结构与抗原表位的预测分析 | 第36-39页 |
| ·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OmpU的构建与鉴定 | 第39-40页 |
| ·重组蛋白OmpU的鉴定 | 第40-41页 |
| ·表达产物的定位与可溶性分析 | 第41-42页 |
| ·重组OmpU的抗原性 | 第42页 |
| ·重组OmpU的免疫保护性 | 第42-43页 |
| 4 讨论 | 第43-47页 |
| ·鱼蟹类腹水病的免疫防治方法 | 第43页 |
| ·拟态弧菌安徽分离株ompU的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 ·拟态弧菌安徽分离株OmpU的原核表达 | 第44-45页 |
| ·包涵体的变性与复性 | 第45-46页 |
| ·重组OmpU的免疫保护性分析 | 第46-47页 |
| 5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附录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