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植物新品种法律制度概述 | 第10-15页 |
第一节 植物新品种的概念及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0-11页 |
一、植物新品种的概念 | 第10页 |
二、植物新品种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公约 | 第11-15页 |
一、《巴黎公约》 | 第11-12页 |
二、TRIPS | 第12页 |
三、《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植物新品种可专利性的法律分析 | 第15-39页 |
第一节 植物新品种与可专利性主题 | 第15-23页 |
一、可专利性主题 | 第15-17页 |
二、植物新品种与可专利性主题 | 第17-23页 |
第二节 植物新品种与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 第23-32页 |
一、新颖性 | 第23-24页 |
二、创造性 | 第24-28页 |
三、实用性 | 第28-32页 |
第三节 公序良俗原则与植物新品种可专利性分析 | 第32-39页 |
一、欧盟的立法与实践 | 第32-34页 |
二、美国的立法与实践 | 第34页 |
三、我国的立法与实践 | 第34-35页 |
四、公序良俗原则与植物新品种可专利性分析 | 第35-39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及其分析 | 第39-47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制度及其分析 | 第39-44页 |
一、立法背景 | 第39页 |
二、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39-41页 |
三、我国现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利弊分析 | 第41-44页 |
第二节 农民权利保护与植物新品种可专利性分析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我国育种技术水平与植物新品种的可专利性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我国未来可采用的立法模式 | 第47-56页 |
第一节 美国植物品种保护的法律制度的分析 | 第47-48页 |
一、美国新植物品种保护法律制度概述 | 第47-48页 |
二、美国植物新品种法律制度分析 | 第48页 |
第二节 欧盟植物品种保护的法律制度分析 | 第48-50页 |
一、欧盟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制度概述 | 第48-49页 |
二、欧盟植物新品种法律制度分析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匈牙利、意大利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分析 | 第50-51页 |
一、匈牙利、意大利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概述 | 第50页 |
二、匈牙利、意大利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分析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印度植物品种保护的法律制度分析 | 第51-53页 |
一、印度植物品种保护的法律制度概述 | 第51-52页 |
二、印度植物品种保护的法律制度分析 | 第52-53页 |
第五节 我国可采用的立法模式 | 第53-56页 |
一、我国将来立法可采用的模式 | 第53页 |
二、采用新的立法模式的优点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