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试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一、前言第8-11页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第8页
 (二) 研究方法第8-9页
  1、文献法第8-9页
  2、逻辑思维方法第9页
 (三) 研究的意义第9-11页
二、对工具性的批判第11-15页
 (一) 工具性的提出第11页
 (二) 对工具性的简评第11-12页
 (三) 对工具性的批判第12-15页
  1. 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第13页
  2. 对“语文”是工具或“语文课程是工具”论点的质疑第13-14页
  3. 工具性不是语文课程或语言独有的属性第14-15页
三、对工具论的批判第15-19页
 (一) 工具论的危害第15-17页
  1. 工具论导致了语文课程教学的实用主义第15-16页
  2. 工具论导致了文道分离第16页
  3. 工具论在一个侧面上助长并最终促成了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不良讲风、不良学风和不良考风第16-17页
 (二) 工具论必然导致二元论第17-19页
四、对人文性的批判第19-25页
 (一) 人文性提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第19页
 (二)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提出与确立第19-20页
 (三) 人文性的含义第20页
 (四) 语文课程教育界对人文性的混沌的把握现状第20-21页
  1. 指语言的人文性第20-21页
  2. 指人文主义教育第21页
 (五) 对人文性的批判第21-25页
  1. 逻辑上混乱的错误第21-22页
  2. 犯了以广义文化学的共通概念界定语文课程个性本质的错误第22-23页
  3. 从“文学教育”中得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结论的荒谬第23页
  4. 人文性的空洞性和无所依托性第23-24页
  5. 人文性是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不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第24-25页
五、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批判第25-29页
 (一) 把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同样是犯了二元论的错误第25页
 (二) 人文性是与“科学性”是相对立的概念第25-26页
 (三) 工具论和人文论在理论上的统一和实质上的背离第26-29页
  1. 工具论和人文论在理论上的统一第26-27页
  2. 工具论对人文论在实践中的暗中统辖第27-28页
  3. 人文论对工具论的叛逆和挑战第28-29页
六、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应该是言语性第29-59页
 (一) 从语文课程中“语文”的含义看语文课程的言语性本质属性第29-36页
  1. 语文课程中“语文”名称的由来第29页
  2. 关于语文课程中“语文”含义的纷争第29-32页
  3. “语文”的含义就是“言语”第32-36页
 (二) 言语性为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含义第36-40页
  1. 言语性概念的提出第36-37页
  2. 言语性成为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含义第37-38页
  3. 言语课程的特征:语文知识性 主体实践性 言塑情智性第38-39页
  4. 言语课程的教育目标:涵养言语能力 发展情慧结构 建设美丽人生第39-40页
 (三) 从语文课程的组成要素来看语文课程的言语性本质属性第40-47页
  1. 从语文课程教材看第40-41页
  2. 从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看第41-42页
  3. 从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看第42页
  4. 从语文课程教学原则看第42-43页
  5. 从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看第43-45页
  6. 从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看第45-46页
  7. 从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看第46-47页
 (四) 从语文课程教学的三个重点看语文课程的言语性本质属性第47-54页
  1. 语文课程是立足于言语形式的言语实践过程第47-51页
  2. 对“言”与“意”转换的深刻把握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关键点第51-52页
  3. 培养学生的实用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着重点第52-54页
 (五) 对其他语文课程性质的包容性看语文课程言语性的本质属性第54-59页
  1. 对思维性的包容第55-56页
  2. 对工具性的包容第56页
  3. 对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包容第56-57页
  4. 对基础性的包容第57页
  5. 对知识性的包容第57-58页
  6. 对综合性的包容第58页
  7. 对实践性的包容第58页
  8. 对社会性的包容第58-59页
七、结束语第59-61页
 (一) 抛开固有观念的束缚第59页
 (二) 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框架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后记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然产物(-)-EGCG和SFN的合成及3,6-DCC单晶结构的首次报道和克级合成
下一篇:微波、臭氧和EM菌处理对温室土壤健康和甜瓜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