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第2章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概况 | 第15-19页 |
|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 | 第15-17页 |
|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 第17页 |
| ·提高质量——我国高教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与趋势 | 第17-19页 |
| 第3章 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 第19-25页 |
| ·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 第19-20页 |
|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 第20-21页 |
|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分类 | 第21-22页 |
|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 | 第22-25页 |
| 第4章 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演变 | 第25-30页 |
|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 第25-26页 |
| ·组织机构不断健全 | 第26-27页 |
| ·以评估为主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不断发展 | 第27-29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9-30页 |
| 第5章 国外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 第30-40页 |
| ·美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概况 | 第30-32页 |
| ·政府层面的外部保障 | 第30页 |
| ·社会层面的外部保障 | 第30-31页 |
|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 | 第31-32页 |
| ·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概况 | 第32-34页 |
| ·中介机构QAA的外部保障 | 第32-33页 |
| ·其他外部保障 | 第33-34页 |
|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 | 第34页 |
|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 第34-37页 |
| ·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 | 第34-35页 |
| ·外部保障机构的组成及其职责分工 | 第35-36页 |
|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 | 第36-37页 |
|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 | 第37页 |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40页 |
| ·指导思想 | 第37-38页 |
| ·组织体系建设 | 第38页 |
| ·参与主体 | 第38-39页 |
| ·保障目标 | 第39-40页 |
| 第6章 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之闭环系统的构建 | 第40-52页 |
| ·构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之闭环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40-44页 |
| ·系统论基础 | 第40-41页 |
| ·控制论基础 | 第41-44页 |
| ·闭环控制系统与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衔接与融合 | 第44-47页 |
| ·功能引入 | 第44页 |
| ·条件分析 | 第44-46页 |
| ·系统融合 | 第46-47页 |
| ·构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闭环系统 | 第47-52页 |
| ·构成要素 | 第47-48页 |
| ·系统框架的构建 | 第48-49页 |
| ·系统的具体运行过程 | 第49-52页 |
| 第7章 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闭环系统的对策与建议 | 第52-65页 |
| ·加强政府层面的质量监控 | 第52-59页 |
| ·构建和谐的制度平台 | 第52-56页 |
| ·创新组织体系建设 | 第56-59页 |
| ·加强社会层面的质量监控 | 第59-62页 |
| ·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 | 第59页 |
| ·社会人员的监督 | 第59-60页 |
| ·社会媒体和舆论的监督 | 第60-62页 |
| ·运行机制选择 | 第62-65页 |
| ·合议机制 | 第62页 |
| ·监督互促机制 | 第62-63页 |
| ·激励奖励机制 | 第63页 |
| ·反馈纠错机制 | 第63-64页 |
| ·整改机制 | 第64-65页 |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