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二、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第15-21页 |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兴起的背景 | 第15-16页 |
(一) 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15页 |
(二) 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 第15页 |
(三) 赫尔曼·施奈德的积极倡导 | 第15-16页 |
(四) 产学研合作的思想在高等教育界兴起 | 第16页 |
二、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16-19页 |
(一) 多样化 | 第16-17页 |
(二) 规范化 | 第17-18页 |
(三) 国际化 | 第18-19页 |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引进与发展 | 第19-21页 |
(一) 产学研合作教育引进我国 | 第19页 |
(二)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第21-22页 |
(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概述 | 第21页 |
(二)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应用 | 第21-22页 |
二、终身教育思想 | 第22-24页 |
(一) 终身教育思想概述 | 第22-23页 |
(二) 终身教育思想的应用 | 第23-24页 |
三、系统论 | 第24-26页 |
(一) 系统论概述 | 第24页 |
(二) 系统论的应用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 | 第26-42页 |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 | 第26-28页 |
(一) 政府 | 第26-27页 |
(二) 企业 | 第27页 |
(三) 高等职业院校 | 第27-28页 |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 | 第28-32页 |
(一) 动力机制 | 第28-29页 |
(二) 协调机制 | 第29-30页 |
(三) 评价机制 | 第30-32页 |
三、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 | 第32-36页 |
(一) 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培养计划 | 第32-33页 |
(二) 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理论教学 | 第33-34页 |
(三) 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实践教学 | 第34-35页 |
(四) 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职业指导 | 第35页 |
(五) 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第35-36页 |
四、高等职业院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 | 第36-39页 |
(一) 更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观念 | 第36-37页 |
(二) 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体制 | 第37-39页 |
案例:河北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情况 | 第39-42页 |
第五章 思考与建议 | 第42-48页 |
一、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 第42-44页 |
(一) 外部因素 | 第42-43页 |
(二) 内部因素 | 第43-44页 |
二、提高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性的对策 | 第44-47页 |
(一) 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 第44页 |
(二) 强化各级政府的政策保障 | 第44-45页 |
(三) 高职院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 第45-46页 |
(四) 搭建校、企合作与自由沟通的平台 | 第46页 |
(五) 鼓励企业积极创新 | 第46-47页 |
三、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建议 | 第47-48页 |
(一) 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 | 第47页 |
(二)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顺利衔接 | 第47页 |
(三) 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双证书”制度接轨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