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2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页 |
二、研究对象、意义及路径 | 第13-17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一) 1927年前的武汉城市史研究 | 第17-18页 |
(二) 1927—1949年的武汉城市史研究 | 第18-21页 |
四、资料与应用 | 第21-23页 |
五、城与人:走近研究对象 | 第23-29页 |
(一) 武汉:从历史长河中走来 | 第23-26页 |
(二) 武汉人与下层民众 | 第26-29页 |
第一章 到武汉谋生:周边农村移民的底层生活样态 | 第29-65页 |
一、从四方商民到周边农民:武汉移民主体的变化 | 第29-30页 |
二、为了生存或更好的生活:移民的武汉梦及其破碎 | 第30-40页 |
(一) 金钱诱惑:到武汉寻求黄金梦 | 第30-33页 |
(二) 农村凋敝:到武汉谋生 | 第33-35页 |
(三) 天灾人祸:背井离乡 | 第35-36页 |
(四) 近水楼台:享交通之便 | 第36-37页 |
(五) 武汉梦的破碎:真实生活景象 | 第37-40页 |
三、悲苦的底层生活:以小贩为中心的考察 | 第40-56页 |
(一) 住在棚户区:城市边缘的陋室四季愁 | 第40-42页 |
(二) 举家进城:生活的艰辛 | 第42-44页 |
(三) 孩子读书:希望及其破灭 | 第44-46页 |
(四) 小贩的"职业"生涯 | 第46-56页 |
四、家乡:割不断的牵连 | 第56-60页 |
(一) 年节忆念祖先 | 第56-57页 |
(二) 财富与婚姻指向:家乡 | 第57-58页 |
(三) 思乡情结及其克制 | 第58-60页 |
五、双重边缘化:身份认同的困惑 | 第60-65页 |
(一) 初来乍到:内外都是乡巴佬 | 第60-62页 |
(二) 站稳脚跟:渐生城里人的优越感 | 第62-65页 |
第二章 以家为中心:民国中后期武汉平民女性的生活样态 | 第65-93页 |
一、家庭取向:平民女性的人生目标 | 第66-80页 |
(一) 婚前:养在闺中与挣钱贴补家用 | 第66-69页 |
(二) 结婚:嫁给生活而非爱情 | 第69-72页 |
(三) 婚后:以家为世界 | 第72-78页 |
(四) 平民女性:对公众场所与公众生活的疏离 | 第78-80页 |
二、贤妻良母:家庭主妇角色之成因 | 第80-85页 |
(一) 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角色期待 | 第80-83页 |
(二) 社会资源被剥夺:女性只得献身家庭 | 第83-85页 |
三、女性的家庭奉献:获致人生幸福的桥梁 | 第85-88页 |
(一) 贤内助:解除丈夫的内顾之忧 | 第86页 |
(二) 主妇:家庭中关怀与照顾的主要提供者 | 第86-87页 |
(三) 家庭主妇:情感的归属与支撑 | 第87-88页 |
四、女性的自我迷失与救赎 | 第88-93页 |
(一) 依附型人生:自我的迷失 | 第88-91页 |
(二) 自我救赎:基于经济独立的主体意识养成 | 第91-93页 |
第三章 礼尚往来:民国中后期武汉民众的日常交往 | 第93-124页 |
一、邻里之间:良性互动与恶意冲突 | 第93-108页 |
(一) 良性的互动往来 | 第94-101页 |
(二) 邻里恶意、纠纷及其解决 | 第101-108页 |
二、亲朋好友:礼尚往来 | 第108-115页 |
(一) 亲朋好友的互惠性交往 | 第108-113页 |
(二) 异化的礼尚往来 | 第113-115页 |
三、素昧平生:世故、冷漠与盲从、自我 | 第115-121页 |
(一) 世故与冷漠 | 第115-118页 |
(二) 盲从与自我 | 第118-121页 |
四、社会关系网:人生的重要支撑 | 第121-124页 |
第四章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与市民生活——以汉口中山公园为例(1929—1949) | 第124-151页 |
一、汉口中山公园的辟设 | 第125-127页 |
二、汉口中山公园:作为政府、民众与社会团体的生活舞台 | 第127-138页 |
(一) 政府以公园作为政治控制和生活教化的阵地 | 第127-130页 |
(二) 市民以公园作为社会生活与展示自我的舞台 | 第130-137页 |
(三) 社会机关、团体利用公园资源作为活动的场所 | 第137-138页 |
三、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公共性 | 第138-143页 |
(一) 公园: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开放性、大众性、可及性、功能性、参与性 | 第139页 |
(二) 公园促使民众暴露在陌生公众面前,获得生活与感知的公共性 | 第139-140页 |
(三) 公园引起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培养市民公共责任感 | 第140-141页 |
(四) 公园的辟设也呼唤市民公德心与良好公众形象的养成 | 第141-143页 |
四、公园管理处:难以避免公共管理的困境 | 第143-151页 |
(一) 束手束脚:听命于市政府的指令 | 第144-146页 |
(二) "必要的祸害":驻园保警和警察局的双重性 | 第146-148页 |
(三) 公园管理处:自身努力与挫败 | 第148-151页 |
第五章 民国中后期武汉大众心态 | 第151-186页 |
一、浮躁的社会风气:商业都会的浸染 | 第151-166页 |
(一) 渴望、膜拜金钱 | 第152-155页 |
(二) 面子观念与印象整饰 | 第155-158页 |
(三) 投机取巧心理:雀战成风 | 第158-161页 |
(四) 精明圆滑:都市人的货币理性与精神倦怠 | 第161-166页 |
二、幸福感缺失:悲观的社会心理基调 | 第166-177页 |
(一) 不满足成为一种社会共相 | 第166-170页 |
(二) 青年悲观彷徨:不确定的明天 | 第170-177页 |
三、宿命与迷信:何以安抚心灵? | 第177-186页 |
(一) 当贫困成为一种心态:"只有受苦的命" | 第178-179页 |
(二) 迷信:何以安抚人的心灵? | 第179-186页 |
结论 "东方芝加哥":背后的庸常 | 第186-208页 |
一、都市里的生存之道:日常生活中的平实景象 | 第187-197页 |
(一) "民以食为天":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主义 | 第187-190页 |
(二) 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变"与"不变":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主义 | 第190-193页 |
(三) 严酷的生存环境:能否滋养崇高的城市文明? | 第193-197页 |
二、市民认同美德:日常生活有待培育的果实 | 第197-206页 |
(一) 作为良好风范与礼貌的市民认同的缺失 | 第197-200页 |
(二) 关注共同福祉的实质性市民认同的缺失 | 第200-204页 |
(三) 实质性市民认同的局部萌芽 | 第204-206页 |
三、并行不悖:"东方芝加哥"的光辉与日常生活的庸常 | 第206-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9页 |
附录一:受访谈老武汉人情况列表 | 第219-221页 |
附录二:访谈大纲 | 第221-229页 |
后记 | 第229-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