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理学论文--神经生理学论文--睡眠与觉醒论文

脑态转换过程中的中间态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4页
第一章 理论基础第14-34页
   ·睡眠研究理论第14-23页
     ·睡眠态和清醒态界定第14页
     ·睡眠研究中进展第14-20页
     ·现今研究方法第20-23页
   ·认知理论第23-29页
     ·人脑信息加工基本理论第23-25页
     ·信息论理论第25-29页
   ·SDT理论第29-32页
     ·SDT发展历史第29-30页
     ·高通阈值理论第30-32页
   ·混沌与分形第32-34页
     ·重构相空间第32页
     ·关联维数计算第32-34页
第二章 醒睡转换过程探测方法建立及其检验第34-40页
   ·实验方法第34-37页
     ·探测设计思想第34页
     ·系统设计第34-35页
     ·刺激与任务第35-36页
     ·被试者第36页
     ·测试时间第36-37页
   ·实验结果第37-38页
     ·睡眠报告第37页
     ·入睡过程认知特性曲线第37-38页
   ·讨论第38-40页
     ·实验方法有效性第38-39页
     ·实时控制的误差第39-40页
第三章 醒睡转换过程确立第40-46页
   ·认知状态描述方法的困难第40页
   ·探测方法的数学描述第40-42页
     ·信息探针设计思想第40页
     ·探针数学描述第40-42页
   ·实验方法第42-43页
     ·被试者第42页
     ·实验刺激和任务第42页
     ·记录系统第42页
     ·测试第42-43页
   ·实验结果第43-44页
     ·实验数据排除第43页
     ·平均互信息量计算第43-44页
     ·统计决断第44页
   ·讨论第44-45页
     ·信息相关性第44页
     ·互信息量描述的有效性第44-45页
     ·大脑接收到的互信息量存在显著差异第45页
     ·睡眠时大脑获取的信息量第45页
   ·实验程序第45-46页
第四章 醒态转换过程中的监测特性分析第46-51页
   ·实验方法第46-47页
     ·被试者第46页
     ·实验刺激和任务第46页
     ·记录系统第46页
     ·测试训练第46页
     ·测试第46-47页
   ·实验结果第47-49页
     ·neuroscan source定位第47-48页
     ·CNV波形对比图第48-49页
     ·反应时图像第49页
   ·讨论第49-51页
     ·CNV波的产生第49-50页
     ·CNV波对比第50页
     ·反应时图象分析第50-51页
第五章 醒睡转换中敏感度特性分析第51-54页
   ·刺激信息通道第51-52页
     ·刺激信息通道可能性质第51页
     ·刺激信息通道敏感度算法第51-52页
   ·实验结果第52-53页
     ·敏感度第52-53页
     ·清醒态和醒睡转换过程铭感度差异性检验第53页
   ·讨论第53-54页
     ·信息通道性质发生改变第53页
     ·感觉记忆排除第53页
     ·脑状态发生改变第53-54页
第六章 醒睡转换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第54-58页
   ·实验结果第54-56页
   ·讨论第56-58页
     ·醒睡转换过程界定第56页
     ·醒睡转换过程认知特性第56-57页
     ·醒睡转换过程演化特性第57页
     ·醒睡转换过程生态学意义第57-58页
第七章 醒睡转换过程中中间状态第58-68页
   ·实验方法第58-59页
     ·被试者第58页
     ·测试时间第58-59页
     ·实验刺激第59页
   ·结果第59-66页
     ·睡眠潜伏期统计第59-60页
     ·平均信息加工率时间序列第60-61页
     ·重构相空间第61页
     ·关联维数计算第61-62页
     ·计算结果第62-66页
   ·讨论第66-68页
     ·影响信息加工率的因素第66-67页
     ·信息加工率时间序列中的噪声第67页
     ·自信息量差异排除第67-68页
总结和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iTiHfCu合金薄膜和薄带的显微组织与马氏体相变
下一篇:原油长输管线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