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自治州区域资源特点与生态农业建设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恩施自治州区域资源特点 | 第11-22页 |
1 恩施自治州自然资源特点 | 第12-17页 |
·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潜能性 | 第12-14页 |
·气候资源的广谱性 | 第14页 |
·水资源的富集性 | 第14页 |
·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 第14-16页 |
·矿产资源的独特性 | 第16-17页 |
·自然灾害的频发性 | 第17页 |
2 恩施自治州社会经济特点 | 第17-22页 |
·农村人口与农业劳力 | 第17-18页 |
·区域交通与农村能源 | 第18页 |
·农村教育与农业科技 | 第18-19页 |
·地方工业和生态环境 | 第19页 |
·地方财政与农业投入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恩施自治州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 | 第22-29页 |
1 建设生态农业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需要 | 第23-24页 |
2 建设生态农业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 第24-27页 |
·建设生态农业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 第24-26页 |
·建设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劳力资源 | 第26-27页 |
3 建设生态农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 第27页 |
4 建设生态农业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恩施自治州生态农业模式及分析 | 第29-40页 |
1 农田生态农业模式 | 第29-33页 |
·旱地立体种植模式 | 第29-30页 |
·水田垄稻沟鱼立体种养模式 | 第30-31页 |
·坡地“三田”生态种植模式 | 第31-32页 |
·丘陵地果园主体种植模式 | 第32-33页 |
2 农户生态农业模式 | 第33-37页 |
·“猪—沼—果(茶、菜、药)”模式 | 第33-36页 |
·生态庭园模式 | 第36-37页 |
3 乡、镇、场生态农业模式 | 第37-40页 |
·生物物质、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生态模式 | 第37-38页 |
·“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立体综合开发模式 | 第38页 |
·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模式 | 第38-39页 |
·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恩施自治州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 第40-66页 |
1 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 第40-42页 |
2 进行区域规划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 第42-53页 |
·西部生态农业开发区 | 第42-47页 |
·中部生态农业开发区 | 第47-50页 |
·东部生态农业开发区 | 第50-53页 |
3 合理布局,探索新的生态农业模式,扩大建设规模 | 第53-57页 |
·低山河谷丘陵生态农业建设 | 第54页 |
·低山盆地生态农业建设 | 第54-55页 |
·中山地带生态农业建设 | 第55-56页 |
·高山地带生态农业建设 | 第56-57页 |
·极高山地带生态农业建设 | 第57页 |
4 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 | 第57-63页 |
·恩施自治州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优势 | 第57-59页 |
·恩施自治州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现状 | 第59-60页 |
·恩施州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对策 | 第60-63页 |
5 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 第63-64页 |
6 建立物质循环与可再生能源多级利用系统 | 第64-66页 |
·恩施自治州再生资源利用现状 | 第64页 |
·综合利用设想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恩施自治州生态农业建设项目规划设想 | 第66-73页 |
1 恩施州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 第66-71页 |
·种植业类项目 | 第66-67页 |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类项目 | 第67-68页 |
·土壤保护工程项目 | 第68页 |
·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建设工程项目 | 第68-71页 |
2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实施建议 | 第71-73页 |
·建立组织和管理机构 | 第71页 |
·健全投入机制 | 第71页 |
·开展宣传和技术培训 | 第71页 |
·开展科学研究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