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 学术前史 | 第9-11页 |
(三)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一、吴汝纶的早年经历 | 第13-16页 |
(一) 时代背景与家世 | 第13-14页 |
(二) 居乡读书与应考入仕 | 第14-16页 |
二、吴汝纶社会变革思想之起始:倡办洋务 | 第16-30页 |
(一) 吴氏洋务思想形成之机缘:客居幕府与两任州官 | 第16-19页 |
(二) 吴氏倡办洋务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9-21页 |
1、“经世致用”论 | 第19-20页 |
2、“变局”观 | 第20-21页 |
(三) 吴氏洋务思想之具体内容 | 第21-30页 |
1、富而后强 | 第21-22页 |
2、振兴工商 | 第22-25页 |
3、主修铁路 | 第25-26页 |
4、重视外交 | 第26-30页 |
三、吴汝纶社会变革思想之发展:文化改良 | 第30-46页 |
(一) 吴氏文化改良思想产生之基础:辞官从教,主讲莲池 | 第30-33页 |
(二) 吴氏文化改良之主张 | 第33-46页 |
1、力倡西学 | 第33-36页 |
2、存留国粹 | 第36-41页 |
3、吴氏的中西文化观:“熔中西为一冶” | 第41-46页 |
四、吴汝纶社会变革思想之深入:教育救国 | 第46-61页 |
(一) 吴氏教育救国思想萌发之机遇:东渡扶桑,考察学制 | 第46-50页 |
(二) 吴氏教育救国思想的确立及其实践 | 第50-61页 |
1、废科举,兴学堂 | 第51-56页 |
2、调整学制课程,支持出国留学 | 第56-58页 |
3、提倡国语统一,普及国民教育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