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扫描辐射计天线装置的热分析
| 提要 | 第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 ·课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8-9页 |
| ·课题热分析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 ·空间可展开机构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 ·卫星热分析必要性 | 第11-14页 |
| ·卫星的工作环境 | 第12-13页 |
| ·历史上因热问题不能正常工作卫星实例 | 第13-14页 |
| ·热分析发展现状 | 第14页 |
| ·热分析方法 | 第14-17页 |
| ·热网络分析法 | 第14-15页 |
| ·有限元热分析法 | 第15-17页 |
| ·热分析软件简介 | 第17-19页 |
| ·SINDA/G 软件 | 第17页 |
| ·NEVADA 软件 | 第17-18页 |
|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 第18-1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本章小节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天线展开机构热载荷计算 | 第20-38页 |
| ·传热方式和传热理论 | 第20-22页 |
| ·热辐射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 ·热传导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 ·卫星轨道理论 | 第22-28页 |
| ·轨道分类 | 第22-23页 |
| ·轨道参数计算 | 第23-28页 |
| ·天线展开机构热平衡关系 | 第28-30页 |
| ·天线热平衡关系 | 第28-29页 |
| ·行星热平衡关系 | 第29-30页 |
| ·太阳辐射、地球辐射、地球反射的计算 | 第30-36页 |
| ·太阳辐射计算 | 第31-33页 |
| ·地球红外辐射计算 | 第33-35页 |
| ·地球反射辐射计算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温度场分析 | 第38-58页 |
| ·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38-41页 |
| ·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 | 第38-40页 |
| ·热分析中常用边界条件、初始条件 | 第40-41页 |
| ·热分析依据及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 ·热分析的依据 | 第41-42页 |
| ·天线展开机构热分影响因素 | 第42页 |
| ·ANSYS 热分析基本步骤 | 第42-43页 |
| ·分析基本过程 | 第43-48页 |
| ·热分析单元的选择 | 第43-44页 |
| ·PREO\E 实体建模 | 第44-45页 |
| ·划分网格加载分析过程 | 第45-46页 |
| ·建立超单元 | 第46页 |
| ·建立空间节点 | 第46页 |
| ·环境温度和初始天线温度的确定 | 第46-48页 |
| ·表面涂层材料的选择 | 第48-52页 |
| ·两套方案展开机构不同工况的分析结果 | 第52-56页 |
| ·结果分析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热应力与热变形分析 | 第58-68页 |
| ·热—弹性基本理论 | 第58-59页 |
| ·ANSYS 软件热—结构耦合分析 | 第59-60页 |
| ·热—结构耦合方法 | 第59页 |
| ·热—结构分析基本过程 | 第59-60页 |
| ·两套机构热变形分析结果 | 第60-66页 |
| ·结果总结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摘要 | 第75-77页 |
| ABSTRACT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