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乐府“相和歌辞”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前言第8-20页
第一章 导论第20-31页
 第一节 “相和歌辞”的界说第20-28页
  一、“相和歌辞”的涵义第20-23页
  二、“清商乐”、“清商三调”的涵义辨析第23-27页
  三、“相和大曲”、“清商大曲”的涵义辨析第27-28页
 第二节 “相和歌辞”的特性探析第28-31页
  一、相和歌具有世俗性——“汉世街陌讴谣”第28-29页
  二、相和歌具有写实性——“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第29-30页
  三、相和歌具有谐和性——相和之“和”第30-31页
第二章 相和歌辞的音乐文献学研究第31-54页
 第一节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类目成因考第31-37页
  一、解读《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小序第31-34页
  二、从乐府诗的分类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类目成因第34-37页
 第二节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著录情况考论第37-40页
  一、《乐府诗集》与《古今乐录》著录之比较第37-38页
  二、《乐府诗集》与《宋书·乐志》著录之比较第38-39页
  三、《乐府诗集》与《通志·乐略》著录之比较第39页
  四、《乐府诗集》与《乐府古题要解》著录之比较第39-40页
 第三节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补录第40-50页
  一、“相和歌辞”曲目补录第40-43页
  二、“相和歌辞”同题作品补录第43-50页
 第四节 相和歌辞作品同出异名考辨第50-54页
第三章 相和歌辞的音乐学研究(一)——汉代相和乐歌的地域特征研究第54-64页
 第一节 现存相和乐歌之地域分布第54-58页
  一、《汉书·艺文志》所载存目歌诗之地域分布第54-56页
  二、地域文化圈与汉代歌诗之联系第56-57页
  三、现存汉代相和乐歌之地域分布第57-58页
 第二节 汉代相和乐歌的地域性特征第58-64页
  一、舒缓柔和、伤感悲哀的山东乐歌第58-60页
  二、迅促急迫、高亢悲凉的荆楚乐歌第60-62页
  三、慷慨悲切、具有现实精神的关中乐歌第62-64页
第四章 相和歌辞的音乐学研究(二) ——魏晋南北朝相和乐歌的流变研究第64-93页
 第一节 曹魏时期相和歌的兴盛第64-77页
  一、清商署的设立第64-65页
  二、曹魏时期相和歌的生成方式第65-71页
  三、清商三调歌诗的艺术创新第71-75页
  四、清商大曲的艺术创新第75-77页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相和歌的流传第77-93页
  一、两晋南北朝相和乐歌的流传第77-85页
  二、南朝演奏的相和歌曲目第85-93页
第五章 相和歌辞的文学研究(一) ——拟作主题研究第93-126页
 第一节 相和古题的艳情化及其拟作流传第93-108页
 第二节 生命迁逝类拟作的生成与流传第108-121页
 第三节 行役怀乡类拟作的生成与流传第121-126页
第六章 相和歌辞的文学研究(二) ——文学影响研究第126-137页
 第一节 相和乐歌对中国诗歌史的影响第127-131页
  一、形成独特的诗体第127-128页
  二、促进叙事诗的发展第128-129页
  三、创造新的写作技巧第129-130页
  四、延续诗歌的写实精神第130-131页
 第二节 相和歌辞中“行”题歌诗对七言歌行的影响第131-137页
  一、诗歌功能的转变——由叙事到自我抒情第132-134页
  二、艺术手法的沿袭——铺排、对偶等第134-135页
  三、艺术精神的承传——由外向内的生命意识第135-137页
结语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5页
后记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基于图像特征的景象匹配辅助导航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