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7页 |
中英文对照词 | 第17-19页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第19-51页 |
·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 | 第19-23页 |
·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9-22页 |
·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中国水稻氮肥利用现状 | 第23-27页 |
·氮肥利用效率 | 第24页 |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 第24-27页 |
·直播稻的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直播稻生长发育特性 | 第27-28页 |
·产量构成性状 | 第28-29页 |
·直播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29-30页 |
·水稻旱种效应 | 第30-37页 |
·水稻旱种的理论依据 | 第31页 |
·水稻旱种条件下适应性研究 | 第31-37页 |
·存在问题 | 第3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51页 |
第二章: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51-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材料与试验地点 | 第52页 |
·试验设计 | 第52-53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3-54页 |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产量及其构成 | 第54-55页 |
·稻米品质 | 第55-61页 |
·加工品质及营养品质 | 第55-58页 |
·稻米的外观品质 | 第58-59页 |
·稻米的蒸煮品质 | 第59-60页 |
·淀粉RVA谱特性 | 第60-61页 |
·籽粒灌浆特性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三章: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 第66-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材料与试验地点 | 第67页 |
·试验设计 | 第67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67-68页 |
·数据分析 | 第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9页 |
·茎蘖消长动态 | 第68-69页 |
·干物质与叶面积指数 | 第69-71页 |
·分蘖期及穗分化期叶片中有机酸含量变化 | 第71页 |
·田间温湿度 | 第71-73页 |
·粒叶比、糖花比及收获指数 | 第73-75页 |
·光合速率、根系伤流量与根系活力 | 第75-77页 |
·叶绿素含量及剑叶MDA含量 | 第77-78页 |
·ATP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第四章: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条件下的水稻营养状况 | 第84-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材料与试验地点 | 第85页 |
·试验设计 | 第85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85页 |
·数据分析 | 第85-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101页 |
·N素吸收利用 | 第86-92页 |
·植株N含量 | 第86-87页 |
·植株吸N量 | 第87页 |
·氮素分配及运转 | 第87-90页 |
·氮肥利用率 | 第90-91页 |
·氮收获指数 | 第91-92页 |
·磷素的吸收利用 | 第92-97页 |
·植株的含P率 | 第92页 |
·植株吸磷量 | 第92-94页 |
·植株P素分配及运转 | 第94-96页 |
·P素物质生产效率 | 第96-97页 |
·K的吸收利用 | 第97-101页 |
·植株含K率 | 第97-98页 |
·植株钾素分配及运转 | 第98页 |
·植株钾素物质生产效率 | 第98-10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第五章: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6-1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材料与试验地点 | 第106页 |
·试验设计 | 第106-107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07页 |
·数据分析 | 第10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6页 |
·土壤中秸秆腐解动态 | 第107-108页 |
·不同氮肥管理下土壤pH值 | 第108页 |
·土壤中有机酸总量变化 | 第108-110页 |
·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110-113页 |
·土壤脲酶活性变化 | 第110页 |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 第110-112页 |
·各个时期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 | 第112-113页 |
·土壤呼吸速率 | 第113-114页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114-115页 |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115页 |
·土壤离子变化动态 | 第115-11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第六章:覆草旱种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生育特性的影响 | 第120-1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2页 |
·材料与试验地点 | 第121页 |
·试验设计 | 第121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21-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2-135页 |
·种植方式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122-126页 |
·种植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22页 |
·种植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淀粉RVA谱特性 | 第124-126页 |
·不同旱种方式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动态 | 第126-130页 |
·水稻茎蘖消长与土壤温度变化 | 第126页 |
·干物质生产与物质运转 | 第126-129页 |
·籽粒灌浆特性 | 第129-130页 |
·种植方式对水稻生理的影响 | 第130-135页 |
·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 第130-131页 |
·根系活性及根系伤流量 | 第131-133页 |
·叶片中MDA含量和SOD、CAT与POD活性 | 第133-135页 |
·讨论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0页 |
第七章:旱种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140-1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142页 |
·材料与试验地点 | 第141页 |
·试验设计 | 第141页 |
·外源激素处理 | 第141-142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2-150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142-144页 |
·灌浆特性与籽粒中激素含量变化 | 第144-150页 |
·籽粒灌浆动态 | 第144-145页 |
·籽粒中激素含量变化 | 第145-148页 |
·喷施外源激素对籽粒激素含量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148-150页 |
·讨论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5页 |
第八章:结语 | 第155-162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 第155-157页 |
·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下的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特点 | 第155页 |
·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生长发育特性 | 第155页 |
·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下水稻对N、P和K吸收利用特点 | 第155-156页 |
·秸秆还田条件对土壤理化性状与酶活性的影响 | 第156页 |
·覆草旱种对水稻产量、生长与生理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旱种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157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7-159页 |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附表:2005年的部分试验结果 | 第164-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