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暴力的法律应对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家庭暴力概述 | 第8-15页 |
1.1 家庭暴力的概念 | 第8-13页 |
1.1.1 国外关于家庭暴力的定义 | 第8-9页 |
1.1.2 国内关于家庭暴力的定义 | 第9-11页 |
1.1.3 本文关于家庭暴力的界定 | 第11-13页 |
1.2 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 | 第13-15页 |
1.2.1 学界对家庭暴力法律特征的基本认识 | 第13页 |
1.2.2 家庭暴力特征之再分析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基于不同视角对家庭暴力成因的分析 | 第15-23页 |
2.1 家庭暴力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 第15-17页 |
2.1.1 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 | 第15-16页 |
2.1.2 社会性别理论 | 第16页 |
2.1.3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 第16-17页 |
2.1.4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7页 |
2.2 家庭暴力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 第17-18页 |
2.2.1 激励相容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页 |
2.3 家庭暴力成因的心理学分析 | 第18-23页 |
2.3.1 沟通理论 | 第18-19页 |
2.3.2 挫折——侵犯理论 | 第19-20页 |
2.3.3 心源动力学理论 | 第20页 |
2.3.4“暴力——和好”循环理论 | 第20-21页 |
2.3.5 心理特质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应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困境 | 第23-30页 |
3.1 立法精细化程度不高 | 第23-26页 |
3.1.1 家暴定义弹性空间较大 | 第23-24页 |
3.1.2 回避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 第24-25页 |
3.1.3 家庭暴力的刑事责任偏轻 | 第25页 |
3.1.4 价值取向需要统一 | 第25-26页 |
3.2 法律实践效果不佳 | 第26-30页 |
3.2.1 公安介入意愿不强 | 第26页 |
3.2.2 家庭暴力事实认定难 | 第26-27页 |
3.2.3 强制报告义务不明确 | 第27-28页 |
3.2.4 人身保护令预期落空 | 第28-29页 |
3.2.5 临时庇护所整体乏力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完善家庭暴力法律应对的建议 | 第30-39页 |
4.1 家庭暴力法律应对的立法建议 | 第30-33页 |
4.1.1 尽快出台《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细则》 | 第30-32页 |
4.1.2 设置专门的家事法庭 | 第32-33页 |
4.2 提高公安工作能力 | 第33-34页 |
4.2.1 健全接报案登记制 | 第33页 |
4.2.2 规范取证行为 | 第33-34页 |
4.2.3 改进工作考核方式 | 第34页 |
4.3 提升司法能动性 | 第34-36页 |
4.3.1“两分法”分配举证责任 | 第34-35页 |
4.3.2 规范人身保护令签发 | 第35-36页 |
4.4 改进社会参与机制 | 第36-39页 |
4.4.1 重构政府主导的多方联动机制 | 第36-37页 |
4.4.2 发挥社会救助机构优势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