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疆村落的民族关系研究--基于新疆乌尔禾乡哈克村的田野调查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8-17页 |
1.2.1 国内外关于民族关系相关定义及理论梳理 | 第8-9页 |
1.2.2 国内关于民族关系研究的类别及特征 | 第9-17页 |
第二章 哈克村的空间、历史与族群 | 第17-25页 |
2.1 哈克村的自然与人文 | 第17-20页 |
2.1.1 自然地理 | 第17-18页 |
2.1.2 人口状况 | 第18-19页 |
2.1.3 生计方式 | 第19-20页 |
2.2 历史中的田野 | 第20-21页 |
2.2.1 民国及之前的哈克村 | 第20-21页 |
2.2.2 建国以后的哈克村 | 第21页 |
2.3 田野中的族群 | 第21-25页 |
2.3.1 世居与东归的蒙古人 | 第21-22页 |
2.3.2 复杂原因的维吾尔人 | 第22-23页 |
2.3.3 迁徙和逃荒进疆的汉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当前哈克村民族关系现状 | 第25-40页 |
3.1 居住格局 | 第25-27页 |
3.2 语言使用 | 第27-29页 |
3.3 族际通婚 | 第29-32页 |
3.4 节日互动 | 第32-35页 |
3.5 社会互动 | 第35-37页 |
3.6 经济关系 | 第37-38页 |
3.7 认同意识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当今影响哈克村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 第40-60页 |
4.1 博弈与格局 | 第40-45页 |
4.1.1 话语态度的博弈 | 第40-42页 |
4.1.2 政治权力的争夺 | 第42-44页 |
4.1.3 汉族群体的中立 | 第44-45页 |
4.2 经济与资源 | 第45-52页 |
4.2.1 羊群代放的封闭 | 第45-47页 |
4.2.2 土地租赁的局限 | 第47-48页 |
4.2.3 草场的争夺与误读 | 第48-49页 |
4.2.4 贫富差距拉大 | 第49-50页 |
4.2.5 个体就业的压力与矛盾 | 第50-52页 |
4.3 宗教与文化 | 第52-60页 |
4.3.1 藏传佛教宗教场所的缺失 | 第52-54页 |
4.3.2 祭祀活动的打扰 | 第54-55页 |
4.3.3 维吾尔人的墓园安置 | 第55-56页 |
4.3.4 蒙语继承的压力 | 第56-58页 |
4.3.5“酒”文化的误解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哈克村民族关系问题有效调控途径 | 第60-74页 |
5.1 族群与文化调控 | 第60-65页 |
5.1.1 民族精英家族的引导 | 第60-62页 |
5.1.2 汉族群体的缓冲地带 | 第62-64页 |
5.1.3 文化、语言的理解与交流 | 第64-65页 |
5.2 宗教信仰的调适 | 第65-69页 |
5.2.1 宗教信仰的心理调适 | 第65-67页 |
5.2.2 宗教信仰的社会控制 | 第67-68页 |
5.2.3 宗教领袖的影响作用 | 第68-69页 |
5.3 村落共同体的构建 | 第69-74页 |
5.3.1 祖辈情谊的历史记忆 | 第69-70页 |
5.3.2 认同与意识的交融 | 第70-72页 |
5.3.3 插花式居住格局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4-76页 |
6.1 当前哈克村民族关系特征 | 第74-75页 |
6.2 民族关系的反思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