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杜寨-桥口地区Es3-4有效性储层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深部储层特征 | 第10-11页 |
·深部次生孔隙形成机理研究 | 第11-12页 |
·研究区次生孔隙带研究概况 | 第12页 |
·深部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页 |
·工作成果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1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7-18页 |
·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18-19页 |
·油气成藏特征 | 第19页 |
·勘探程度与方向 | 第19-21页 |
第3章 储层发育基本特征 | 第21-37页 |
·岩石特征与孔隙组构 | 第21-27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21-23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23-26页 |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26-27页 |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27-32页 |
·压实、压溶作用 | 第27-28页 |
·胶结、交代作用 | 第28-31页 |
3 2.3 溶蚀作用 | 第31-32页 |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 第32-37页 |
·粘土矿物转化史分析 | 第32-34页 |
·成岩序列与成岩阶段确定 | 第34-37页 |
第4章 有效孔隙演化史分析 | 第37-52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7-38页 |
·物性参数特征 | 第37-38页 |
·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 | 第38页 |
·有效物性下限值求取 | 第38-43页 |
·不同方法物性下限的求取 | 第39-41页 |
·物性下限的验证 | 第41-43页 |
·有效储层发育带确定 | 第43-45页 |
·第Ⅰ有效储层发育带 | 第44页 |
·第Ⅱ有效储层发育带 | 第44-45页 |
·第Ⅲ有效储层发育带 | 第45页 |
·第Ⅳ有效储层发育带 | 第45页 |
·有效孔隙演化分析 | 第45-52页 |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第46-49页 |
·孔隙演化史分析 | 第49-52页 |
第5章 有效性储层形成机理探讨 | 第52-74页 |
·原始沉积组分对有效性储层发育的影响 | 第52-58页 |
·岩性与有效储性层发育的关系 | 第52-54页 |
·岩石组分与有效性储层发育的关系 | 第54-55页 |
·砂体厚度和组合方式与有效性储层发育的关系 | 第55-57页 |
·砂体类型与有效性储层发育的关系 | 第57-58页 |
·烃类充注对有效性储层形成的影响 | 第58-63页 |
·热演化与烃类充注史分析 | 第58-59页 |
·烃类充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 第59-63页 |
·烃类充注对异常超压的影响 | 第63页 |
·异常超压对有效性储层形成的影响 | 第63-68页 |
·异常超压发育史研究 | 第63-64页 |
·异常超压对生烃窗的扩展作用 | 第64-66页 |
·异常超压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 第66-68页 |
·异常超压有利于深层微裂缝的形成 | 第68页 |
·有效性储层形成机理探讨 | 第68-73页 |
·有机酸与碳酸溶蚀 | 第69-70页 |
·异常超压保存与溶蚀 | 第70-71页 |
·热循环流体的溶蚀 | 第71-72页 |
·深部异常超压裂缝 | 第72-73页 |
·有效性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的石油地质意义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